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的科学道德价值观和德育思路在于从科学和道德的相关性出发,阐释科学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所有的科学都具有道德价值。科学的德育思路体现在大学与大学课程的目标应该兼顾科学与道德,设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道德课程,深入挖掘各门学科的道德文化价值,发展公共生活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次道德如何考量定位,学术界争议颇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道德现象,次道德的产生及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客观上反映了道德的多维度多层次,主观来自于主体的良心和道德自律,本质具有主流道德的真实内涵.次道德对个体、社会和法律而言都极具伦理价值,有利于抑制深度犯罪,但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中是否存在真理,这关系到伦理学能否成为科学。道德相对主义夸大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否认道德真理的存在。道德绝对主义将事实与价值完全混同,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真理。道德真理是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必然和人性完善的客观要求的道德,它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同时,它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5.
追求和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不仅是社会良性发展之所需也是个人立足社会之所需。通过对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定义、道德特性和道德知识(道德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日常生活进行引导,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过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赫勒有关道德的相关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前我国道德评价新标准具有新启示以及我国伦理道德建设的方向有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的本质是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已的利害性;目前通行的道德定义没有摆脱使道德完全主观化的倾向,未能准确阐明地揭示道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是未来中国学术界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道德健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本文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术道德建设的开展、违规举报及惩罚等方面提出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相应办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道德治理"问题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构成要素、特点分析、影响因素、价值考量和实现路径等六个方面。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在基本范畴的厘定、理论渊源的梳理和实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研究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是未来中国学术界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道德健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本文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术道德建设的开展、违规举报及惩罚等方面提出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相应办法。  相似文献   

10.
杨韶刚 《中国德育》2006,1(12):8-10,83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价值体系的道德评价。通过对《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考察及其中与狐鬼异类交接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德责任与快乐满足的矛盾冲突,是作者创作《聊斋志异》主体作品的原动力,这一矛盾还同时导致作品中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已成为理论界的一致识见,在品德课新课程标准中,生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综观目前的研究,作者认为,对生活这一范畴仍需必要的说明,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基于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非生活化道德教育之弊端的深入反省,而更是基于道德、道德发展、道德教育与生活间内在的本体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基于生活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基础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活的解析,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内在联系的深入阐释和概括,以说明对道德教育而言,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和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日益趋近,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当我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失误时,德育巳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其培养人才的素质和首要标准。因此,只有明确德育的首要地位,树立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变化的德育观念,高校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它以道德是人之本为出发点,重视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自觉的方法、境界等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本文试图梳理儒家关于道德自觉思想的理念,及其对当代德育具有的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职德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局限性、模糊性。德育概念的范畴变迁表明,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受不同时期上层建筑的主导意识、价值需求与社会导向等影响。高职德育面临价值定位被弱化、概念内涵被窄化、实施途径乏力等问题。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是回归人本价值、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性、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质量观,在根本遵循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理念思路上围绕涵养人文气质、培育科学精神、拓宽职业素质来重塑开放的"大德育观",在方法路径上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7.
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晓阳 《教育研究》2005,26(11):23-2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 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度。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与此同时,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19.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背景提出“道德熵”的概念并以“道德熵”表征道德系统的存在状态和演化趋向,其认识、方法与价值标志着一种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模式的创新。复杂系统理论及熵理论是人类在近现代科学探索中创造的辉煌成就,不断推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推动认识论与方法论向纵深领域拓展延伸,因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而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理论”。文章基于熵理论展开道德熵的研究,以表征道德主体系统“人之为人”“人之为类”的存在状态与演化趋向并考察其运行规律,探索一条伦理道德研究应用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被包容在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学体系,直接的后果就是价值观教育泛道德化。建立价值观教育体系在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