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  相似文献   

2.
“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这是已经退役的排坛名将孙晋芳对前去采访的某报记者说的话。孙晋芳对记者何以如此反感呢?原来她有难言的苦衷。某杂志曾发表一篇题为《孙晋芳印象》的专访,还配发了照片。可笑的是,照片上说明是孙晋芳爱人的江伟光,实际却是一位她根本不认识的摩登青年。有家小报,还把孙晋芳去年八月生女儿,说成是他们夫妇的精心安排。这不仅使孙晋芳夫妇感到哭笑不得,连读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4.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6.
方仁 《传媒观察》2008,(2):17-19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据台湾中央社1993年12月21日电讯,报道我的谈话:“毛泽东热莫明其妙”。我看了这条消息,不禁大吃一惊。 事情是这样:1993年12月17日,一位中央社记者来看我。她第一次来采访是今年上半年,是经过中国人民大学外事处同意的。以后隔几个月她来大陆,知道了我的地址电话,又来看过我两次,不是采访,未见什么报道。最近这一次来,也只说来看看我。先是谈两岸  相似文献   

8.
郭梅尼,获全国首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甲级)称号,被评定为全国首批高级记者职称,又荣膺全国首批范长江新闻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美国传记研究会和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并聘请为顾问委员会的顾问……然而,和她一相处,你就会忘记这一大堆荣誉、头衔。任何荣誉和头衔都不足以包容和取代郭梅尼的魅力。当面,我们叫她“老郭”,背后喊她“老太太”。38年前的6月,她当记者,我出生。去年5月,老郭到四川省三台县采访,回京后在  相似文献   

9.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0.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宫有位传奇式的女记者,她从不放过接近总统的任何机会,但又十分懂得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分寸——不与总统做朋友.因为她认为:“记者与官员之间是不必发展私人友谊的”,华盛顿近日为她五十周年记者生涯举行了一个盛会,数位总统特别来信向她致意.  相似文献   

12.
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下村满子是日本唯一获得波恩——上田记念国际记者奖的女记者。她长于专访,以世界为舞台,访问过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美国原总统卡持、未来学学者托夫勒、“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好来坞女演员摩那哥王后格雷丝·凯利。1978年采访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逊的法拉奇向她倾诉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讲了自己的生死观,足足谈了两天。有人说,法拉奇的专访风格是“挑衅型”的,而下村满子则是“太阳型”的。她总是给人以安心感,让人在温和的气氛中敞开心扉。我在《国际新闻界》上读过下村的文章。她把访问比作敲鼓,认为敲出的声音不好,是敲击者力最不够,方法不对,而不能责怪鼓坏。这番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  相似文献   

13.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名记者黄远生在谈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时,很强调“耳能听”,并指出:“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这告诉我们,掌握倾听艺术,真正做到“能听”,对于记者采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我们上次谈了“视野”问题,可我觉得还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一下难以表述清楚。许:这本身就是“表现”的问题吧。对摄影记者来说,尽管你看得很广,想得很深,不能在照片上表现出来或表现得不够巧妙,都不能让人感受到应有的魅力。陆:对。任何美妙的思想,只有被表现出来,通过任何什么媒介或途径而从头脑中“流”出来,才可能被别人感觉和接受。所以在陈小波发言时,我常开玩笑说,她是“在痛苦地生产思想”。那么,是用语言还是用什么特定手段和方式,特点去表现,就体现出这位思想者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点。正象小波说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穆青谈记者的素质新华社社长穆青认为,当前新闻队伍中有不少同志不适应工作需要。作为一名记者提高的最重要方面是政治素质,记者应该是政治家、革命家、战士。其次是要对人民群众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不能自以为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记者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一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二是要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技能;“任何成功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要提倡刻苦钻研精神。”(摘自《光明日报》)甘惜分教授谈自学应该学什么  相似文献   

18.
采写“带响”的新闻是广播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如何采制好“带响”的广播消息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体会.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曾象一颗明星,从70年代初开始闻名国际新闻界达10年之久,但是大约在1982年以后,她突然销声匿迹了。报纸上已看不到她那脍炙人口的政治人物采访记,也没有看见她发表任何其他作品。难道她真象彗星那样大放光明之后,便永远消逝在天外了? 这是近年来人们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她的二三十篇重要国际政治人物访问记所产生的影响太大了,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人不得不想念这位新闻界的奇才。我国虽然翻译并出版了她的18篇访问记,她对邓小平同志的访问记也摘要收入《邓小平文选》,使广大读者能够欣赏她的采访特色和写作技巧,但是自从1982年以后,中国读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不免产生失去了这种享受的遗憾之感。“失踪”后的追踪法拉奇为什么会“失踪”,谁也说不清。我从一本1985年的名人名录里查到法拉奇在美国的通信地址,我便恳托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景宪法替我进行一次“寻人”尝试,希望知道她的近况。他打了多次电话  相似文献   

20.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