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渝舞" 作为中国文字记载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戏曲、舞蹈品种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的生命历程.大量的档案文献梳理,厘清了宫廷巴渝舞和民间巴渝舞的嬗变脉络,考证到宫廷巴渝舞在宋代消亡的直接原因,并首倡民间"现巴渝舞"之说,为"巴渝舞"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而详实的档案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2.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舞蹈界时常会听到一种观点,宋代理学的观点阻碍了封建社会后期舞蹈的发展,使舞蹈走向衰落。本文作者对于这个观点持以否定的态度。本人认为宋代理学对封建后期舞蹈的发展并没有阻碍,舞蹈的衰落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宋代理学。宋代对于舞蹈是个转折的时代,对转折时期舞蹈演变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舞蹈,从最初被赋予政治功能具有教化作用的大周,到普遍兴盛快速发展的汉代,再到乐舞文化空前繁荣,人人善舞,以舞为荣的盛唐,一路蓬勃发展的乐舞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从整体上看,民间俗乐舞蹈空前兴盛、宫廷雅乐舞蹈趋于衰落这样的"雅俗之争"形成了宋代乐舞"盛衰兼具"的时代特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增添了舞蹈动作元素,使得民间俗乐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苗 《华章》2010,(15)
在现在的学院派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员只重视对其动作形态方面的教授,逐渐甚至有的完全忽略掉其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本质--"民间性",而这种"民间性"才是舞蹈专业课堂训练的价值所在,是我们民族民问舞蹈文化的"根".本文试对"根性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理学家程颐也曾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些都告诫我们,学生不愿意学习,应先检查自己的教育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趣促思,优化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汉语研究中,<朱子语类>一书以其语言现象的丰富多彩和切近当时口语的特点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而为我们研究宋代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书中的"把"字句也是自成体系,其虚化程度加深,而处置式占据了绝大多数, "把"字的意义更为完善,结构更为复杂,与其他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兴学运动的历史性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整体规模的空前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教育"平民化"的新时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入学门槛降低."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对权要子弟科举入仕作适当限制,对寒门学子予以必要的救助.士大夫纷纷参与"小学"教育,促使启蒙教育相对普及.在朝廷引导和"乡先生"推动下,宋代的乡村教育方兴未艾,但是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甩发舞"是我国少数民族遗存舞蹈,主要是佤族和高山族女性的舞蹈形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台湾的高山族近似,因而这种舞蹈形式在这两个民族间最具代表性.本文就"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和舞蹈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在将来的表演和教学中对这种舞蹈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乡先生"的教学满足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他们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维系着儒家典籍的传承.乡先生的<诗经>教学侧重于<毛诗序>等前代经典的传授,是平民阶层<诗>学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是宋代<诗经>学话语重建的积极参与人,由于有了这一群体的加入,使得宋代<诗>学研究风格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少量重要学者身上,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宋代<诗>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苏轼<题西林寺壁>诗日:"横看成岑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从正面望去,庐山宛如横空出世的高岑;而从侧面观看,它则成了峭拔峥嵘的险峰.那么,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既不能高瞻,也不能远瞩,只能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部.然而,有些事物,即使我们不处在"庐山"之中,有时也是很难识其"真面目".如李白的<静夜思>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袁青 《华章》2009,(21)
身韵课是我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称之为"形"或"身";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都可称之为"韵".作为舞蹈艺术来说,他们应该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容易倾向于表现外在而缺乏内蕴,所以也可以说"身"和"韵",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不不会天生结合在一起的.身韵作为舞蹈的精髓,要将他逐渐贯穿在整个舞蹈教学中,使基本能力、技巧、舞姿、动律、节奏、舞句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基训彻底摆脱那种游离于民族特性之外的所谓纯功能性训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1017-1073),宋代理学开山鼻祖,他留下的文章不多,思想内容却非常丰富,他的"乐"论至今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舞蹈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壁画舞蹈"S"形肢体符号、运动形态及形成动因,进而探讨"S"形舞蹈的空间制约性及敦煌壁画舞蹈语言的衍化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两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的参赛单位,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全国上下实施舞蹈表演或舞蹈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数不胜数,也就是说舞蹈教育的普及在我国呈现出较为乐观的前景,这是我们舞蹈从业者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能体现出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从舞蹈实践来看,运气是舞蹈动作、技巧乃至表演的基础."气"则大半属于内部器官组织的运动.气是内在的动力,它对外部动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气的运用同舞蹈技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许媛 《华章》2011,(24)
"十二木卡姆"是集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但是,其生存环境以及其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我们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一代,应树立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