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国内各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经验,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与新教育理念之间得差距,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宗旨,紧密联系理论教学,整合实验室教学资源,按照深化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设思路,构建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讨论了相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教改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较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一个必经的桥梁作用。材料学院在专业设置齐全、专业积淀较厚的背景下,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三大材料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初步建立了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学业指导、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师资格认证、学科竞赛和实验教学相贯通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国家创新教育的要求,并借鉴国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专业基础实验独立设课,构建出“验证性实验一综合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三层次多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增设学科间交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成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和资源配置进行了整体优化,确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内容新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块,实行了多形式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工程认知,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专题选修课群、工程实践课程群构建了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的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精品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专题创新拓展,其中材料制造焊接实验项目是专题创新拓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依托于学院焊接学科的实验基地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设备资源,开展实验设计、综合分析的多层次焊...  相似文献   

8.
材料综合实验的教学与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是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材料专业能够培养具有宽广的材料科学基础,掌握材料的现代研究方法,具备能够从事各种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材料制备、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科学研究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高级人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学科基础平台实验室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材料科学四面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合理的进行课程整合与合并,循序渐进地构建专业知识群。设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制备与加工》和《金属学与热处理》五门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之间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有序融合,充分体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材料设计分析能力培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和不足,从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出发,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新的体系由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四个模块组成,并依此体系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文章介绍了我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确立了以独立设课为特点,以基础技能素质训练-工程基础素质训练-工程综合素质训练为实验平台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讨论了实验课程结构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及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92):52-53
针对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不足,在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并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主要构建了以系列课程结构为体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合作将实用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内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扩充实验室及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调整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大视角实验观体系应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塑造以学科、专业、课程为红线,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专业拓展课程为模块,以学科实物培训实验、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为内容的"345"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大视角实验观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材料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文把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楼层式、平台式和模块式结构。1.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称为“三层楼”或“四层楼”课程结构模式,统称为楼层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起来的。在教学中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平台式结构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共性化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应注重个性化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增强人才的工程实践和集成创新能力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能源动力大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体系3个子体系。具体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综合设计、工程应用、科研创新与创业4个层次。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经过理论到实践、单一到综合、基础到应用,最后进行科研创新实验训练,保证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满足工程领军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冶金工程实验是冶金工程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实践课,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对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足,探索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理论课与实践教学课的有机融合,冶金专业知识的系统整合,以实践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特点,依托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应构建以能力为导引,以模块化为内核,以实技、实验、实训、实战为纲领的系统观实验教学体系。在人才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着重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学科综合、仿真模拟以及创新创业六大教学模块;在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上,着重塑造以四实体系为纲领的手工实验、软件模拟、沙盘演练、信息处理及场景仿真五种教学方式改革。体系建构离不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更应具有可共享性和可扩充性,必须做到集中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达到一专多能的功能,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