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年教师》2008,(3):7-8
王立群老师从1995年就在吉林市重点学府——吉林一中从事“青春期性教育课”的实验,现在她已经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现在吉林一中把“青春期性教育课”作为“选修必修课”,所有一中的学生都有机会听到这课。现在她的心理咨询室有包括她在内的共4位专职教师。这在全国来说,规模都不小。她现存做“幕后导演”,3位专职老师打前锋。  相似文献   

2.
一、课题的提出 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变速运动时产生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超重和失重现象还十分有趣。本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动手设计了几个“超重”和“失重”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材的编写建议“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和“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条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数学史选讲”.这说明数学史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进入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对数学史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很多研究者著文作了论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  相似文献   

4.
高二《物理》演示实验“观察布朗运动”是证实分子无规则运动现象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中学使用显微镜实验时一般只能供一人观察,课堂上除少数几个学生代表能观察实验现象外,其余同学只能听学生代表和老师来“说”实验。“百闻不如一见”,如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班同学在短时间内都能观察到布朗运动,笔者经过探究,觉得有两个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7.
高二物理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有两个必做的演示实验,第一个是“通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第二个是“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我们用可拆变压器来做这两个演示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石磊 《吉林教育》2006,(6):16-16
2004年,我校确立了“高中英语自主学习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组在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后开始了实验研究工作, 现已结题。通过实验我探索出了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的有效途径。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以往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语言知识化为己用,获得自主学习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实验“可见度”是实验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增强实验“可见度”是实验设计和操作的目的之一。这里所说的“可见度”并不单纯指常规情况下视觉效果上的清晰可见,还包含对所要说明问题的可见度,使现象所蕴含的物理原理从思维加工上“清晰可见”。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实行实验动态操作、利用放大法放大实验效果等可以有效增强实验“可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验结果。介绍了提高“自感现象”演示成功率的方法,并从理论上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这就是化学实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师的实验意识淡薄,这可能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化学教学成绩不佳、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周期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比较简单的周期现象,知道周期的排列顺序。 2.经历从“周期现象”到“周期问题”的“数学化”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化学实验试题是化学高考题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实验操作水平、创新设计能力水平的重要作用。文章深入解读“双新”的相关内容,将“双新”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为基本操作题、现象分析题、物质制取分离题、化学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五大类,并分析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同时,文章从实验命题走向、“双新”本质两个层面提出几点备考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结果的“不配合”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实验“迁就”理论结论。通过实验,教师们都渴望获得预期的实验现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结果并非都能如愿。教师为了坚持不犯科学知识性的错误,会想尽办法,使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会尽量地把实验归结为意外或误差等,有的甚至出现了造假现象。  相似文献   

15.
“驴驹子”与“小男人”──有感于《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荆明太我的家乡山东有句俗话:“一岁不成驴,到老也是个驴驹子”,乡亲们用这回话评驴也论人。我看了《教育艺术》的《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一文之后,首先涌入我脑海的就是这句家乡的俗话。而我们把这个...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现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预料中的实验现象没有出现,或出现了一些意料外的实验现象。这些现象我们统称为“非预设性”实验现象。出现“非预设性”实验现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操作错误,有的是由于实验原理错误。这类由错误引起的“非预设性”实验现象是比较容易分析的,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因而研究意义不大。我们这里讲的“非预设性”实验现象主要是由“非错误”引起的,它的原因比较复杂,具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乙烯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偶发“爆沸”现象,为解除这一隐患,我针对这个实验发生“爆沸”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公诸于众.一.可能发生“爆沸”的几种情况1配制“制气液”时,操作不当而“爆沸”由于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过...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观察化学实验,对于认识物质性质、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动手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观察化学实验,就必须立足于“思”着眼于“看”,在“看”字上多下功夫。明确“看什么”进行化学实验离不开实验仪器和药品。观察化学实验时,首先要注意所用仪器的名称、特点、作用及装配顺序,同时要留心实验前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以及实验后生成物的物理性质等。只有明确了“看什么”,才能为“怎样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改变教师的角色、工作方式、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教”,促使学生向着有利于“学”的方向发展迈进,使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呢?本文从剖析教学中常见的几个毛病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教师上课的语速过快,重点的知识没有反复强调,做实验时没有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有专家进行过调查,一般情况下,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接受,并记住的知识仅为教师传授知识的百分之二十几,而那百分之七十几的知识是要靠课后的练习、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