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黑社会题材一直是最受电影观众青睐的类型片,如意大利的黑手党故事,美国的黑帮与毒枭,以及东南亚的冷血杀手,但始终能在艺术与商业领域长期达到某种平衡的是近年的韩国电影.韩国帮派电影,在内容和类型上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呈现了另外一种视角,往草根及人性的深处渗透,讲述当下与现实,在表现黑社会现实力度上,不减反增,叫好又叫座,题材大胆,新意十足.本文就韩国帮派电影的历史传统演变与当下创作的类型特征和作者化的表达方式,对韩国帮派电影的类型特征、创作风格与叙事策略等多维度加以考察,从而总结梳理韩国帮派电影这一类型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演变特点,勾勒一个较为清晰的韩国帮派电影新面貌.  相似文献   

2.
余红芳 《青年记者》2016,(17):69-70
现实题材电影一次次掀起社会关注热潮,是其立于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韩国现实题材电影以纪实性叙事揭露社会黑暗,对现实中的小人物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命运进行描述,以悲情刻画现实,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发展概况 国内学者对现实题材这一概念的定义不一,认为其含义广泛.周星教授曾指出:非“历史”的题材都可以进入现实题材范畴.为避免宽泛,他在研究中侧重狭义现实题材电影,即“影片创作内容以表现创作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生活感受为主体的电影”,电影表现现实的核心是直面创作当下的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①  相似文献   

3.
朱逸伦 《新闻世界》2010,(7):125-126
作为我国特有的电视剧类型,反特题材电视剧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与好评,本文拟从定义反特剧入手,探讨反特剧与反特影片的内在联系与历史渊源;分析反特剧在情节系统构成方面的独特之处并简要分析反特剧中反常故事元素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曾诞生了众多讲述乾隆游江南故事的影片。文章将华语电影史中的"乾隆游江南"题材作品创作,置于华人及华语电影的野史、传奇传统背景中,探讨了野史、传奇传统对华语电影创作取向的影响。文章也对无声片时期天一公司创作的《乾隆游江南》系列影片,有声电影时期香港和大陆乾隆游江南题材影片创作中的野史取材、剧情的传奇化处理、民间趣味的商业化包装与呈现等若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执导的,由藏族群众甚至是真正的小活佛、喇嘛表演的,用藏语完成的藏族题材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无疑是藏族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影片展现了当代社会背景下,藏民族宗教、世俗生活中的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以一个藏族受众并分析者的视角,采用叙事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剖析影片所展现的现代化进程中,藏族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融合与碰撞。  相似文献   

6.
数字人文是近十年兴起的研究领域,通过数字统计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其中基于数字人文的文学作品研究是国际数字人文领域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笔者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商务印书馆早期的电影实践和剧本创作进行研究。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有资本背景的电影摄制单位,对早期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创始之初,创作了新闻片、风光片、教育片、故事片等几十部影片。商务印书馆早期的6部故事片在剧作上有4个较强的相似性特征:1.爱情题材为主,爱国题材为辅;2.复线结构为主;3.封闭式大团圆结局为主;4.善用巧合。  相似文献   

7.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0.
徐明亮 《视听》2022,(2):84-88
影片《悬崖之上》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建构出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并利用视觉奇观的打造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轰动、冲击的观影快感.这是张艺谋导演对谍战片这一电影类型的首次涉猎,表达了他对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间谍英雄们最深沉的敬意.《悬崖之上》上映后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整体上看,叙事理性的叙述实践...  相似文献   

11.
薛蓓  杨致远 《青年记者》2016,(33):73-74
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4月开始筹备建设,1958年8月正式成立。随后,西安电影制片厂成为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电影创作的重要基地。在其近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其较丰富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人生》《野山》《老井》《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影片推出并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上述影片虽然风格各异,但均为农村题材,因此可以说农村题材影片为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辉煌成就做出巨大贡献。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农村题材影片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创作谱系,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电影《建国大业》的成功不仅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双效目标,而且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建国大业》充分挖掘主旋律题材的商业元素,拥有强大的创作团队,将"明星效应"发挥到极致以及影片采用的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四个方面来分析《建国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袁道武 《东南传播》2015,(6):145-147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新华影业公司(1934—1942)创始人张善琨一直是一个极富有敏感性、争议性的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影史家的书写中有人把他誉为早期中国电影杰出制片人的代表,而更多的则把他视为电影投机分子,民族"投敌"分子。本文试图通过对"孤岛"时期前后张善琨的新华影业公司出品影片的分析,并结合历史事实和人物口述史的整理,梳理出新华影业在影片制作上的脉络,以出品作品思想体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分析新华影业的立场,从而找出张善琨及其新华影业在当时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4.
兰景婷  郭伟 《今传媒》2011,(10):80-81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影片创作,并分析了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影片《新少林寺》纳入中国电影大片的环境中进行考察,重点论述了影片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佛教的表现,产业化的运作及营销手段,同时指出了影片在剧作、演员配置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创作得到了很大发展,精品频现,片种类型比较丰富,结合不同片种类型中的女性予以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类型电影关于女性性别的想象也不同.常被人忽略的体育片、反特片中的女性影像,与战争片中的女性一起,共同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性别想象的多维性质.  相似文献   

18.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9.
以主旋律为题材的电影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之一.文章立足于献礼片《1921》,从影片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物塑造、视听元素叙事符号三个方面讨论电影的进步之处,从叙事线与背景两个方面讨论影片的不足,对整部影片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20.
田锦霞 《青年记者》2016,(30):68-69
领袖人物是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此类纪录电影在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被称为中国电影“专家奖”的金鸡奖中最佳纪录片的总体获奖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及《走近毛泽东》5部影片均为领袖人物题材,占获奖总数(共计26部)的近20%.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无疑是我国纪录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领袖人物纪录电影在我国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笔者试图分四个阶段对新中国领袖人物纪录电影的创作演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