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子祥在全国打响了!”近来,一些同志见面之后常常提起这个话题。不少领导和朋友也鼓励我们把宣传张子祥的情况总结一下。犹豫再三,只好遵命。偶然与必然说句心里话,张子祥这个典型的宣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1989年秋的一天,我在驻丹东某师偶遇张子祥所在团的政治委员蔡建民。蔡政委原在师机关工作,我们是老朋友。熟人见面,他竟用激将法与我相邀:“人家都知道咱俩‘老铁’(要  相似文献   

2.
在读者的印象中,往往认为专副刊是时尚的,小资的,甚至是阳春白雪的。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专副刊的采写中,我们也可以距离基层老百姓很近,专副刊的题材同样是越到基层越鲜活。扎根乡村土壤,采写更动人的越文化绍兴晚报每周日推出的《新知周刊》是由我主写的。这个周刊的宗旨是:品味古今绍兴,相约文化新知。而我在采写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越地文明,还是要多下到基层去,于是也就有了我的一次次“乡村穿行”。这样,去年4月就有了我撰写的走进绍兴古村落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采写新闻报道,要深入实地采访,多找当事人谈心。有时候还要多接触一些与报道有关的人和事,这样报道的思路才能开阔。 1987年7月,我去采写大学毕业生连长张殿东爱兵精武的事迹。当时,《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前卫报》等对此都已作了大量报道。怎样才能采访到有独到之处的材料?我苦思瞑想,一连几天走不出自己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写消息也好,采写通讯也罢,都必须深入现场,去认真地观察,以便搜集、寻找到那些富有价值的东西。应该说采访越深入,观察越细微,掌握到的素材就越多,写出的稿件内容就越丰富,出精品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那么,在采访中,究竟怎样去观察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那就是要在深字上做文章,在深字上下功夫。所谓的深,我体会,一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真正能够深入实际,扑下身子,去寻找和发现新闻,而不是平淡的采访,或者说是浮在上面的采访,更不是坐在办公室抄材料。二是在  相似文献   

8.
人物采写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我采写的新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写服刑人员的。这是特殊的采访对象,所用的采访方法也与一般的采访对象不同,在实践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体会。 法制新闻的采写较一般新闻的采写难度大一些,既要求事实真实,又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准确。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记者涉足的法制领域常常是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汇集点,而这些部门或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又总是受制于某种强制性的规范,处处表现着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严谨性。因此,在法制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对特殊人物的采写与一般新闻人物的采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采访,并不一定都是事先安排的。有时的闲谈往往也能成为采写的素材,激起你写作的欲望。我对吉·戈兰尼博士的采访,就是这样。吉·戈兰尼——50多岁,黑黑的头发,中等身材,耶鲁撒冷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5,(10):43-44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一条新华社记者采访政协委员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名政协委员是著名影视明星,记者采访完之后,主动要求这位政协委员为自己修改稿件。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典型的丧失职业操守,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记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怎么能让采访对象审核把关呢?如果这样,记者岂不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但是,也有新闻工作者认为,记者主动将自己采写的稿件交给采访对象审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  相似文献   

12.
我过去写稿有个毛病,就是不愿多修改.有时写好稿子以后往往只是草草看一遍,改一改错别字就急忙投入信箱。这样的稿件,内容和文字上都没有认真推敲,显得很粗糙,采用率当然也很低。 1985年的二月份,我采写了驻津某部大力支援天津海河二道闸枢纽主体工程建设的稿件。这篇报道虽然只写了二百多字,我却进行了三次采访,六次修改。我最初采访的是昔日引滦入津工地上赫赫有名的“铁营长”,现任天津警备区某团团长的王小京同志。开始,我了解到他亲自带领指战员们到一线工地支援建设的素材,回来后没顾得上吃饭就赶写了一则消息,想誊写之后马上发走。但又仔细一看,写  相似文献   

13.
我刚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报社采写新闻稿件时,同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朋友一样,也感觉没有多少新闻事件可采写。 后来,我在加强新闻报道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以腿勤、嘴勤、脑勤、手勤这“四勤”要求自己,主动深入基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上门采访,得到大量的新闻信息,采写见报的新闻稿件逐渐增多。别人慢慢开始知道我是常给报社投稿的通讯员,不少人主动向我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扩大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耳目。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15.
5月13日至25日,我在四川大地震救灾前沿采写或参与采写新闻稿件30余篇,其中既有第一时间发回的现场现闻,也有重大典型、全景式扫描和战地日记等各种形式的报道。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也获得了一些参加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心得。  相似文献   

16.
我从1976年开始一直从事通讯报道工作,至今从未间断。多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做到热采访,冷筛选,细核实,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报道失实。热采访。作为一名专职通讯报道员,应有高度的责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4)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文/候三省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写好人物通讯这一体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而要写好人物通讯,采访是第一关键。如何“挖回”你所需要的材料一是迂回式采访。在确定了采访线索与采访对象之后,采访者一般急于想“挖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大都跟被采访...  相似文献   

18.
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们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把采访、写作放到一边,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公,还真有点“苦”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然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洪流中想千方设百计地争时间,抢速度,抓事实,发新闻,可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这样那样的缘故,使得新闻记者未能“捷足先登”,抢发到“新闻”。有时还会因事件的重要.非步人之后去采写老题材、老主题不可。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也得要练就一手“炒冷饭”的本领。把“浇头”炒上来在采写之前要充分了解清楚先行者的采访情况,看一看别人写了  相似文献   

20.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