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文帝杨坚通过宫廷政变得到了北周的天下进而建立了隋朝。隋文帝能够实现这一系列的政治抱负,除了与他本人的政治才干有关之外,他身边的功臣集团在整个过程当中给了他莫大的帮助。然而在隋朝天下逐渐稳定之后,隋文帝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却不断地恶化。隋文帝的功臣集团多为北周关陇武将,隋文帝在得到了天下之后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抑制这些功臣,于是,功臣集团也逐渐地对隋文帝不满,矛盾逐渐激化,同时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功臣集团的成员逐渐被隋文帝或贬或杀,退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2.
论杨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既是大隋王朝建国安邦的功臣之首,又是祸国殃民,导致隋王朝灭亡的元凶。由功臣到奸枭,究其原因:一是轻君国重私利;二是隋文帝、隋炀帝的纵容  相似文献   

3.
高术刚  叶红 《教育与职业》2012,(30):141-14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主要是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认识模糊等原因所致。要上好形势政策课,就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把握处理好"鲜活感""厚重感"和"实在感",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对隋文帝杨坚的评价,多依据其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及产生的影响, 有褒有贬、褒多贬少。但以帝王统治术视角去探讨隋文帝功过、成败尚属鲜见。分析隋 文帝御国临民之术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深刻原因,将有助于对隋文帝的全方位评 价,同时也可为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时期。隋朝统一全国,不仅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历史局面,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政治的统一,下诏设立"国子寺"为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国子祭酒负责管理全国教育行政事务,并令中央和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礼孔弘儒。同时,废除以门阀等级为用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通过举荐选拔人才的开科举贤制度。隋炀帝继位后,恢复了文帝晚年因崇佛而抑制的崇儒兴学政策,复开州县学校,并诏令  相似文献   

6.
隋文帝不悦儒学专尚刑名辨析曹治怀儒学和刑名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争论不休的问题。隋文帝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封建史学一向认为他轻前者,重后者,不悦儒学,专尚刑名。史学界一直沿袭这种陈旧观点,从没有人提出过怀疑。这直接影响到隋文帝个人以及隋代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评...  相似文献   

7.
通过南朝时间最长的刘宋时期"造宋"功臣后代参与的几次重要政治事件考查,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附逆,表明他们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还不是处在权力核心。在宋齐禅代过程中,"造宋"功臣后代可以划分为:宗室"造宋"功臣后代对刘宋政权的挽救;对禅代不满的"造宋"功臣后代;倾心"造齐"的"造宋"功臣后代;立场中立的"造宋"功臣后代等,本文则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普世性"出发.我们所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般社会",也没有"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针规定了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确定"德育"含义的根本依据是这一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性是德育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本身就有很强的政治性.没有超越于不同国家的"中性"的公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高考中经常出现有关帝王生平大事的选择题,例如例1:(2004.江苏.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A.实行刺使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例2:(2007.四川.13)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A.隋文帝B.唐玄宗C.明太祖D.乾隆帝例3:(2007.上海.22)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相似文献   

10.
萧何、曹参同为跟随高祖刘邦创立西汉王朝之重臣,萧何一直镇守后方,筹集兵员粮秣;曹参在前线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天下平定后,萧、曹二人为争夺丞相之权位曾有一场激烈辩论,刘邦不顾众功臣反对而采纳张良的建议,给予没有战功的文吏萧何以功劳、位次两项第一,并委以开国丞相的要职。刘邦此举对有着浓厚军功传统的汉初国家领导层而言极具深意,不仅妥当地缓和了功臣群体与吕后的紧张关系,而且将行政人员的位次安排在功臣之上、承认文吏之"劳"亦是"功",实际上使战国以来主要为兼并战争服务的军事型国家机器平稳地转向以和平时期的日常行政为要务的管理型国家权力。对曹参的任用亦体现了刘邦处置朝廷中各派利害关系时的良苦用心。对萧、曹的职务安排确保了汉初的政治稳定与法制规范,并为其后的国家政治运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