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适逢中国和意大利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及“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月6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意大利马尔凯大区共同主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交融的使者》巡回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该展所甄选的134件(组)颇具代表性的展品,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利玛窦的生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同西方(尤指欧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曾出现过几次高潮。一次发生在17至18世纪,人们熟知的意大利耶稣会上利玛窦是推动这一高潮的首要人物。此外,还有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便是鲜为人知的艾儒略。艾儒略的意大利名字是朱利奥·阿莱尼,1582年(明神宗十年)生干意大利西北部的布雷西亚。他从小聪明好学,在数学、哲学、天文学等方面颇具天才。18岁时,艾儒略加入耶稣会,致力于传教。16O9年,他离开意大利,乘船东行来中国传教,历经千辛万苦,干161O年抵达澳门。在澳门期间,他除教授数学外,…  相似文献   

3.
公元1601年,正值我国明万历年问,身穿黑色长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应皇帝之召,首次得以进人中国宫廷。他给中国皇帝带来的礼物是两座自鸣钟,自此,西洋钟表作为礼品进入中国。一时间,中国成为西方最大的钟表客户,而西洋钟表则成为中国宫廷中最得意的摆设。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万历年间来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澳门、广州、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北京、苏州等地长住过,他的笔记零散猎取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见闻,可当野史读。笔者从这部主要是传教史的札记中撮取一些点滴趣闻,集成一束,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去年10月中旬,一个由中国南京博物院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共同举办的名为《利玛窦地图学遗产》的小型展览在意大利驻华使馆内举办,该展共展出两幅中国明、清时代的世界地图。其中一幅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仿制品。该图约绘制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由太监所摹写的6幅屏条连缀装裱而成的。图长192厘米,宽380.2厘米。该图以西方地图为蓝本,却将中国位于正中,吸收了赤道、回归线、南极、北极等西方地理概念,并将气候与纬度联系起来……这一切在中文地图中均系首次出现。另外,在各大洋的绘制中还出现有16世纪的商船和不同海域中的动物图形。另一幅图则是康熙时代比利时人南怀仁于1674年绘制的《坤舆全图》。该图由东西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约占4个卷轴,用的是7大洲4大洋的近代科学制图法。大概受中国当时观念和利玛窦地图影响,在绘制京师(北京)位置时,图中所标经线为0度;此外,图中还有各地珍禽异兽的标注。该图代表了17世纪欧洲半球投影制学家康拉德1551年的作品。但是,真正的原创者是德国画家丢勒。丢勒于1515年根据别人的作品设计了一头犀牛,丢勒本人并未真地见过画中的‘主人公’。实际上,那头犀牛是印度国王送给...  相似文献   

6.
任珺 《东方文化》2002,(5):81-85
化间的冲突产生于化相遇之时,化间的调和是化生存之策略。西学伴随着基督教,在晚清社会中掀起了历史性的震动。其影响不仅仅于学术界.而且渗透到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基督教传人中国,并不是从清代才开始,只不过明清以前,它的影响力极小。明代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相似文献   

7.
本月初,当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托斯卡纳区他的家里患中风病时,意大利新闻界为之震动,表示了对这位举国最受欢迎的当代小说家的深切关注。卡尔维诺上星期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整个意大利和全世界的文化界都为他哀悼是不难理解的。卡尔维诺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著有十三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被公认为寓言幻想大师。四十年来,他致力于创新求异,扩大词汇和概念,丰富文学形式,以表现他那似乎永无止境的想象力。约翰·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9.
西洋饮食文化入传中国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83年,当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冲破重重险阻,踏上中华帝国的土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能寻出很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性记载:“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长约一个半手掌的光滑的筷子。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叫条的饮料,都是热饮。中国人酿的酒和我们酿的啤酒一样,酒劲不很大,但喝多了也会醉人……”几乎与利氏发问的同时,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来华,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洋饮品是葡萄酒。如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10.
谈论乔亚基诺·罗西尼的生平和作品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乐趣,而罗西尼的音乐创作全部目的也正是为了给人们以乐趣。瓦格纳对此则持有不同的见解。瓦格纳的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庄重的,而罗西尼对瓦格纳和李斯特的“未来音乐”则是不赞同的。罗西尼是意大利人。对意大利人来说,最高的艺术形式是歌剧,歌剧最值得夸耀的是嗓音的优美和“美声唱法”的演唱。所以,音乐在意大利是遵循各种不同的要求发展的。罗西尼1792年生于佩萨罗,他的父亲是屠宰场的检查员,也在当地剧团吹奏圆号和小号。他母亲是位歌手。罗西尼儿时首先接受的是一个屠夫的教育,到了八岁,就表现出他的音乐天才,并开始受到比较正规的训练。他在十二岁时写了一组很具有魅力的六弦奏鸣  相似文献   

11.
至西欧旅游,总有一位名人如影相随,令人无处不见他、无日不提他,此人即达·芬奇。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达·芬奇年”在意大利去年是“达·芬奇年”,意大利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除一位美国实业家韩默在佛罗伦萨展出他私人收藏的价值五百八十万美元的达·芬奇画作的古代临摹品之外,达·芬奇的家乡也举办了展览会。一幅新近从一座破旧的乡村教堂里发现的达·芬奇的绘画,正好赶上展  相似文献   

13.
荷兰后期印象派大画家凡高是一位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荒诞不经的行为、令人惊然而惊的举止和对艺术的热烈追求闻名遐迩的传奇式人物。塞尚曾称他为“狂人”。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小文杜里认为:“凡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然而,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生前却备受社会的冷遇,长期在恶劣条件下无休止地作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萦绕心头的忧愁和郁闷使他患了精神病。除艺术之外,他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最后,他终于毅然决然地自己结束了那短促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界是一位国宝级的作家,他那些神奇瑰丽的作品,持续冲击着纯文学的最后防线,令无数读者沉醉于文字间难以自拔,因而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厄普岱克称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符号学大师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好朋友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就像宇宙间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然而就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5.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6,(6):38-39
公元14世纪意大利诗人乌贝蒂在他的著作《世界的话语》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与历史学家索林结伴同游,有一天他们在台伯河边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老眼昏花的老妇人。她一边叹息着,一边向他讲述自己往昔的美貌与荣华……这个老妇人,就是罗马的化身。罗马,打从罗马帝国时代、基督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画家提香(1488/1490—1576)是一位宗教画大师,受聘于全欧洲的肖像画家,也是以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大师;他那些神话画的独创性与装饰美,至今尚无能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7.
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1449—1492)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庇护人、收藏家、外交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被同时代的人尊称为"伟大的洛伦佐".洛伦佐本人很有文化修养,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几乎所有收录意大利著名作家作品的选集都收录了他的作品,有人认为他代表了他那个时代诗歌...  相似文献   

18.
所有佛罗伦萨人,确切地说,所有意大利人,都知道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旷世奇才。他是第一个把人物肖像画得既栩栩如生,同时又美丽动人的大画家。就是基于上述原因,促使富商焦孔多委托他为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莫娜丽萨(也叫“拉焦孔达”)画一幅肖像画。  相似文献   

19.
正他是史上第一位几乎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的有真实姓名记载的中国人,后世的人们将其与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并称为中外三大著名旅行家。但其实,这个响亮的名头却始于他人生一次重大的不幸遭遇。在一次中外军队的战役中,由于中国远征军的战败,他不幸成了战俘。然而,他又是战俘中极少数的幸运儿。  相似文献   

20.
鼻烟壶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西方,后来“客居”于中国。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古老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使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艺更精湛绝伦,臻于完美,成为最精美的工艺品,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可称其为中西合璧。 鼻烟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意大利烟草商,他囤积了大量的烟草。有一次他忽然发现囤积的烟草腐烂了,发出一股他爱闻的特殊气味。于是,他把烟草加工制成了烟膏,因不能口食只能用鼻子闻,因此称鼻烟也叫闻烟,很受人们欢迎。这位烟草商见有利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