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积春 《历史教学》2007,(12):21-24
康熙以"天下之主"的面目御临天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根本利益,富于理性的他极力标榜"满汉一体",并基本做到了"满汉一视",这正是康熙不同于一般满族官员之处.但是,受本民族利益的驱使和民族情感的困扰,他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偏徇满洲的境地,这一点在噶礼--张伯行互参案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康熙以"天下之主"的面目御临天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根本利益,富于理性的他极力标榜"满汉一体",并基本做到了"满汉一视",这正是康熙不同于一般满族官员之处.但是,受本民族利益的驱使和民族情感的困扰,他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偏徇满洲的境地,这一点在噶礼--张伯行互参案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十个皇帝中,康熙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和慧眼卓识的君主。康熙末年,有个江南总督叫噶礼,贪婪而骄横,尤其喜欢整人。当时,苏州知府陈鹏年,官声清廉,刚正不阿,常与噶礼意见相左。噶礼忌恨在心,便寻机参劾,要将他充军黑龙江。康熙没有同意,觉得陈鹏年很有才学,就调他到京城编修图书。噶礼还不罢休,又密奏陈鹏年写过一  相似文献   

4.
田雯是清康熙朝名臣,为官清廉,颇有政绩,深得康熙赏识信赖,且著述颇丰,其诗以“奇丽”著称,几与王渔洋齐名。本文依据《蒙斋年谱》、《蒙斋续年谱》等历史文献资料,对田雯人生轨迹特别是对其早年坎坷经历,中年督学江南、巡抚江宁、贵州的主要行年事迹进行了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5.
康熙二十三年,三藩之乱甫定,康熙帝便致力于用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在此背景下,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余年,深得帝眷。宋荦为河南雪苑社“后六子”之一,雪苑诸人同江南复社文人一向往来频密。宋荦借助雪苑社侯方域、贾开宗等的江南人际网络,早年便在江南文人圈中积累了丰厚人脉。其任江苏巡抚期间,凭借早年积淀下的江南人脉,发挥自身工于诗文、淹通掌故、精通鉴藏的才华,笼络交好士人和同僚,和他们一起参与了江苏精英文化的重建,催促了当地文坛群体性的活跃,并最终为清廷意识形态大一统的计划所收编。作为清廷江南政策的执行者,宋荦的江南施政是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的缩影。中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介于士人和清廷之间,正是宋荦在康熙中晚期江南政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刘海峰 《文教资料》2008,(29):78-80
江苏桃源大堤被挖案(史称"陈端案")是道光年间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桩惊天大案.该案不但惊动了一个皇帝、一个军机大臣、四个总督、五个巡抚,而且埋下了道光朝中后期满汉官僚激烈争斗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自署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西陂居士等.河南商丘人.年十四,应诏以大臣子入侍卫.康熙三年,授黄州通判,历官江西、江宁巡抚,以吏部尚书致仕.康熙五十二年卒,年八十.荦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对其生平、创作事迹的梳理,有助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曾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其间以三百金买得隋织造的废弃了的隋园,稍加修葺,改名随园,园址在江宁小仓山下(今江苏南京市北)。袁枚三十九岁辞官以后即定居于此,自号仓山居士,晚号随园老人,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去世。  相似文献   

9.
张溥《五人墓碑记》云:“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以大中丞抚吴者”,指应天巡抚毛一鹭,“周公”,指削籍居乡之原吏部文选员外郎周顺昌。笔者所见疏解此句之众多资料,皆循张文之说,称“周公之逮”系毛一鹭“主使”。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八日,毛一鹭奉“旨”行事,协同锦衣卫旗尉逮捕周顺昌,诚为事实,然言其主谋指使,却于史失据。 周顺昌,东林党“江南七君子”之一。“七君子”案,为明熹宗天启六年震惊朝野一大冤案。周顺昌被牵连入案,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而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南京、苏州、杭州织造,是魏忠贤布于江南之重要特务机构。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是魏忠贤振往江南的心腹之一。天启四年(1624),东林官员,右佥都御史周起元任苏松巡抚。冰炭难以同炉,周、李关系旋势同水火:  相似文献   

10.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自署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西陂居士等,河南商丘人.年十四,应诏以大臣子入侍卫.康熙三年,授黄州通判,历官江西、江宁巡抚,以吏部尚书致仕.康熙五十二年卒,年八十.荦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故对其生平、创作事迹的梳理,有助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1.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别自署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西陂居士等.河南商丘人.年十四,应诏以大臣子入侍卫.康熙三年,授黄州通判,历官江西、江宁巡抚,以吏部尚书致仕.康熙五十二年卒,年八十.荦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故对其生平、创作事迹的梳理,有助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朱铭 《语文知识》2012,(1):81-82
清初文人吴兆骞因江南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为重回江南,积极寻找机会。当康熙欲封禅长白山时,他献上赋作《长白山赋》,受到康熙赞赏。吴兆骞虽未能因此还家,却在文学史上得到了一个位置。  相似文献   

13.
曹寅(1658—1712),《红搂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乃清圣祖玄烨的心腹宠臣。曹寅先人系内务府满州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其嫡母孙氏系玄烨幼时保母,故文武兼长且风姿英绝的神童曹寅十三岁即挑御前侍卫,并选为玄烨南书房和经筵之伴读,与玄烨在君臣、主奴关系之中建立了亲密的情谊。终康熙一朝,玄烨对曹寅宠信有加:从康熙二十九年起,玄烨即命曹寅先后任苏州、江宁织造达二十三年之久,直至康熙五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这部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他花了10年的时间,沥尽心血,写下了这部旷代奇书。但是,对曹雪芹的身世,我们却知道得很少,而且多半是凭着一点点史实猜想和推测出来的。曹雪芹的名字叫曹沾,雪芹是他的号。他的号还叫芹圃、芹溪,但人们都习惯了叫他曹雪芹。曹家原来曾经显赫一时。他的曾祖父叫曹玺,担任过江宁织造。江宁是江南重镇,风景秀美,经济发达,曹家原来是东北辽阳人,到了那里,很快适应了南方的生活。织造是个什么官呢?说起来,这个官并不大,是专门为皇帝和宫人置办服装的。江南织丝有名,皇家每年要用…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隆,嘉靖年间生人,万历初为司礼监太监,曾两度受命提督苏杭织造,后又兼任苏、松、常、镇四府税监。江南地区是明王朝的经济重心,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孙隆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可见他受到万历皇帝的高度信任。孙隆长期驻在苏、杭,关注民生,捐钱赈灾,并采取了一些促进丝织业发展,培植稳定税源的措施,但是他纵容属下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最终官民矛盾激化,导致了苏州民变。孙隆也是一位文化艺术修养很高的太监,他对西湖及周边景观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贡献。考察孙隆在苏杭的功过,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宫廷与江南的互动关系,以及织造太监对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熙像清圣祖爱新觉罗·炫烨,公元1662-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在他统治时期,加强了满汉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先后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于1689年和俄国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康熙还采取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措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江宁(南京)与杭嘉湖地区一带,是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清代前期,这些地区的丝织手工业随着蚕桑事业的发展,较之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其中,江宁、苏州、杭州每年生产出来的大批缎紬绸锦,除专供皇家内廷使用及一般商业交易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运往新疆进行官方贸易之用的。而置办这些缎匹及具体运往新疆进行贸易等事务,则是由清代江宁、苏州、杭州等江南三织造衙门具体负责的。  相似文献   

19.
曹家与江苏结有不解之缘.江苏是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和父辈三代任职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之地,曹家在江苏赫赫扬扬风光了六十余年.曹雪芹出生于江苏,终生难忘“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和姑苏情结.他创作《红楼梦》离不开这一段生活和经历,也离不开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红楼梦》则艺术地反映了吴文化的特点.至于“红学”,同样不能离开江苏红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