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2.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  相似文献   

5.
明红 《档案天地》2007,(6):28-29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6.
就连一贯治学严谨的季羡林也承认,自己在生活上是个糊里糊涂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常说,“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80多岁时,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记忆机构在逐渐出现问题,远一些的记忆尚能保存,可对眼前非常熟的人,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边、舌上”,见面时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相似文献   

7.
少一些叨扰     
萌生写这个题目的念头始于1998年5月。那时北京大学欣逢百年华诞,前前后后办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北大的人文标志和品牌,87岁的季羡林教授属学贯中西、声名远播的“泰斗”级人物,自然受到上上下下的关注与关怀——他与来校视察并看望他的中央领导寒暄,他积极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毕业生们没完没了的探视和合影,他在校内校外还要应对包括国际研讨会在内的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他硬撑着、微笑着,真诚面对一切邀请,无怨无悔……超负荷运转的老机器很容易出问题。当季老应该出席由他唱主角的“精神盛宴”时却实实在在倒下了——红五月的中关村,鲜花盛开,季羡林新著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在北大南门东侧的风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任教五十年满腹洋墨水季羡林先生自谓“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牛棚杂忆》,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继《天竺心影》、《朗润集》、《人生絮语》、《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13本散文集之后刊行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极其真实感人,朴素的文字中泛着幽默...  相似文献   

10.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杜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前,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青果巷临靠大运河支流,船舶云集,南北果品汇集于此,旧称“千果巷”.《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青果巷之美,最美的还是小巷里走出来的人,赵元任就是其中之一.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和翻译家,他被调侃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不小心”就玩成了世界级杰出的“大家”[1].胡适和季羡林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2],“一代宗师,是不可超越的”.赵元任的语言、音乐和翻译成就,铸就了青果巷一段佳话,被誉为青果巷“好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6,(8):12-12
与季羡林、金克术、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的国学家张中行,2月24日因呼吸系统衰竭辞世,享年97岁。如今这“四老”中唯有季羡林还在世。  相似文献   

13.
由季羡林先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学人文丛”是一套学术与文化价值含量很高的丛书。从书收人了季羡林、钟敬文、金克木、周振甫、蒋孔阳、贾植芳、王朝闻、张中行八位学者的学术文集。他们都是我国当代人文学术界涵泳古今,贯通中西的著名学者,各自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卓有建树、“世纪学人丛书”以自选集的方式集户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抒陈了他们漫长的学术生活中的心得与体验。_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对于进一步弘扬祖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u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堪称…  相似文献   

14.
编辑要勤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编辑要多写文章。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在这里,季先生表达了他对当今的编辑不写或少写文章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呼吁  相似文献   

15.
“李景端不仅会出点子,出好书,而且他的文章,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些随笔更是读来生趣。”——萧乾“李景端身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股韧劲,看准的目标,就千方百计一定要把它办成,而且要尽善尽美。”——戈宝权“社会上就缺乏像李景端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人。”——季羡林“他办刊物,办出版社,二十年来没出坏书,甚至连内容拼凑的‘人情书’也没出。相反,他策划组织、包括自己参加编辑的一大批名著,如《尤利西斯》、《杨绛译文集》、《冰心译文集》等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冯亦代  相似文献   

16.
虽然历次批斗季羡林都坚持下来了,没有倒下,背语录也多少起点作用,但是他觉得并不保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有个长久之计。于是,他就想到了锻炼。他下定决心,每天站在阳台上进行锻炼。他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同时,他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汗为止。他说:“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如果我不讲出来,决不会有人相信,人们一定认为这是海外奇谈。  相似文献   

17.
98岁的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009年7月11日同一天辞世. "人生不满百",一语成谶.季羡林先生尽管久居医院,但在高寿者中,他的身体算是较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不错.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挥毫题字,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等.他是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其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图书馆在季羡林学术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求学时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到工作之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都对其学术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季羡林亦通过赠书、倡仪成立图书室和捐建图书馆等形式支持图书馆事业.本文希望通过对季羡林与图书馆关系的梳理,对当代学者的学问之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牧岭 《北京档案》1999,(2):22-23
大凡名人和学者都不是我们普通人所想象的是“书呆子”或“工作狂”,其实,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季羡林喜欢养荷,周汝昌喜爱收藏,金克木喜好下围棋,(自个儿下,从不与人对弈),而清华园里的张维先生热衷于网球,如果你在清华校园里看到一位身材略胖面目和善的...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韩阳)2006年春季图书订货会上,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最新作品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一经亮相,便引来了广大读者的追逐。1月14日上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了该书的现场签售活动。100套加盖季羡林先生签名章的图书被广大热心读者抢购一空。《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文集分为5卷10篇,即“求学清华”、“留学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