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南朝“禅授诏策”的文体意义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骈文位居诗歌、散文等文体之后,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因骈文本身具有内在的特殊性,这就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类别,如纯文学体类的诗歌。在当前各种版本的文学史教材中,关于骈文的论述都远较诗歌简略。究其原因,或许一方面是受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与骈文本身的特征有关,即注重形式美,讲究华丽的辞藻、繁密的典故、严谨的平仄格律与精工的对偶。过于注重形式,往往会忽视内容,由此招来形式主义的指责。另外,由于骈文中汇集了数量众多的典故与生僻字词,所以许多教师望而生畏,有意避而不谈,从而导致骈文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转变观念,勇于突破,努力创新,不断加大对骈文教学的力度,全面细致地分析研讨有关骈文的文体发展进程,阐释骈文的文体特征与美学功能等诸多问题,以期客观公正地对待骈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为乾嘉时期骈文批评的代表.其主要内容有:点评历代骈文代表作家作品,特别是宋四六,标举典雅流丽为其主要风格;对宋四六话和元明骈文选本进行理论的剖析和得失归纳,从中追溯骈文发展史和归纳骈文形式特征;从骈散同源的角度,推崇骈文的文体地位.不仅揭示了骈文自足性和兼容性的文体特征,还显示了迥异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这不仅是乾隆时期汉学家崇尚实学,多擅长骈文的结果,更是四库馆臣对历代骈文批评的自觉继承.  相似文献   

5.
综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和拓展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总体来看,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如对于骈文的形式要素、对待骈文的态度、风格特点、骈体作法、骈文发展史等问题多有所论,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拓展与繁荣期的研究成果质量颇高,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对骈文的评价、骈文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关于骈文理论批评著作、骈体作家作品、骈文史研究等,角度不一,方法灵活,论述透彻,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6.
自东汉中后期至南朝,清谈谈辞与骈文文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两者都有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的演变,而且演变内容出奇一致:谈辞从朴素的品评变成讲究文采、音韵,用典的骈句,骈化散文也从初期不严谨的意对,单调的文法以及自然声韵变为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用典密集和讲求平仄的骈文。鉴于清谈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背景,又是时代大风气,所以骈文文体生成一大重要原因为清谈谈辞的发展影响到文章领域,使得文体骈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7.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7-50
骈文从魏晋时期形成以后,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地演变。界说骈文应根据文体发展的事实,动态地看待和界定它。在魏晋时期应把对偶,四字句、六字句视为判定骈文的核心因素,刘宋时期应在此基础上把用典作为界定骈文的标准,而齐梁以后的文章,则应再加上声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骈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探索,以为骈文应是“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式华美的文体”,骈文与辞赋有区别,不应将以赋名篇的作品归入骈文。骈文的兴盛期可定在南北朝到初唐时期。  相似文献   

10.
骈文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文体之一,其文体意识的产生有其民族文化的背景,对偶是骈文最显著的文化意识,也是骈文“丽”的特点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以来,批评界与创作界对骈文的逐渐重视,奠定了骈文与古文同等的地位.同时,由于骈文与古文都是文言文,许多人也意识到两者不乏可以互相借鉴之处,因此在创作中融通骈散的主张应运而生.持此主张的批评家因心中不存骈散相争的芥蒂,便能在比较开阔的视野内看待骈文,所以对其体制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的批评观点又能前后相承,且随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所以至清末朱一新终于提出一套沟通骈散的较完整的骈文批评理论,它涉及骈文史、骈文特征、骈文创作等方面,对后人都有直接影响.本文不仅关注朱一新的理论建树,也追溯了前人为它所作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对散文美的认识,应该从创作散文的内在思维入手。建构思想、远距离相似审美、自由创造,这些就是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美感特性。所以,散文是通过相似思维来自由建构人类精神家园及其有意思形式的文体。  相似文献   

13.
语类研究历史悠久,涉域广泛,其内涵丰富,定义众多,因此对其核心特征也看法有所差异,识别标准不一,造成语类间界限容易混淆。但在语言社区中,对语言使用者而言,语类是具有交际功能的言语事件,辨别某文本/言语事件属于哪种语类,理解其产生和解读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语类资源实现交际目的。文章尝试对识别特征进行整理,对其多样性予以分析,并试图回答"语言社区成员需要通过哪些因素识别语类"。  相似文献   

14.
系统法学是系统论与法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系统法学的结构主义和整体主义特点使它具有其它各个法学流派无法取代的优势, 同时也决定了其有着必须克服的缺陷。科学、全面地认识这一新兴的法学流派及其研究方法, 有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 更好的分析解决现实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是两种在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民俗语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在长期共融、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自然视阈中,形成一种适意畅达、质素拙朴之美,包孕着丰富的民俗底蕴,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以“性情”为主要特色的文学审美格调与其文学生成的自然视阈、自然场、叙事范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叙事意识、审美心理、话语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设计美不同于一般的审美,尤其是艺术中的审美,它具有特殊的内涵.设计美可分为三个层次形式美、关系美和符号美.这三个层次既是一个审美内涵递进的过程,又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设计美的真正涵义应从这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而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美是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审美心理自其发端就以超脱于感官之外的形而上的美感为美的极致。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李煜,充分利用了词这一特殊文学体裁,表现了以逸为美、以艳为美、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心理。他的词作不仅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了互不重复的特点,也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学从古到今,都保持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一直在追求一种感性美,很少与政治有直接关系,更不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9.
黄汨芬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100-102,115
浙江筝派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流派,在演奏风格上清丽秀美,长于含蓄淡雅的艺术表现,其旋律、音韵和谐。文曲典雅文静、厚重古朴,武曲奔放华丽、气势磅礴。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的浙派技法以外,还借鉴、学习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他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浙江筝派中一些极富特色的演奏技法对其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起到了很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技法也是浙派筝曲创作中表现力最突出的部分,同时,这些技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筝艺各流派的发展。浙江筝中的特色演奏技法有些是承袭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良的,有些是为了拓宽乐曲的表现力而创新出来的。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时间的磨练而存留下来的部分,无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