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具备一种较强烈的抒情精神,并因而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风格。它以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核心,涵蕴并表现出以形象表达情感的民族审美材征。《诗经》的主体抒情风格主要表现为率真与婉曲、谐趣与严正、刚与柔等诸种美学范式。其抒情手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它固有的抒情境界的缤纷繁富之美。  相似文献   

3.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以“原诗人始意”为根本宗旨,以“总览”为基本原则,以“绎情”为研诗通例;从多种角度阐发《诗经》的抒情风格、语言风格、情景表现、虚实法门等艺术特征,突破了自汉以来以政教功利主义研究《诗经》的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邶风·绿衣》与《唐风·葛生》同为《诗经》中的悼亡诗,前者从男性的视角进行抒情,后者从女性的视角表达情感。由于抒情视角的不同,这两篇诗歌展现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情感特点,从而共同构筑了《诗经》异彩纷呈的情爱世界。  相似文献   

6.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诗是抒情的。《诗经》原无定本。先秦人的“诗言志”和两汉人的《诗》“采”编说,都是大谬不然之论,并不符合先秦诗骚的创作实际和《诗经》本的编集实际。2000年8月公开的上博战国竹简《论诗》对此提出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情爱诗和《圣经.雅歌》在抒情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诗经》中的情爱诗在抒情上较含蓄,而《圣经.雅歌》在抒情上则呈现出奔放的特点。产生这种差异的第一个层面的原因是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即物感说和摹仿说的不同。第二个层面的原因,是由于礼乐文化和情感宣泄不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原因的比较,从本质上探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 ;2、“《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 ;3、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 ;4、《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 ,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屈原等爱国诗人悲愤的歌唱,字字句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哀国君之昏庸,怒小人之谗佞。《诗经》如《诗经·国风》中大部分都为抒情诗,诗人借诗歌表达或喜或怒的思想感情。《楚辞》与《诗经》在喜怒哀乐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情爱诗,在这些情爱诗中有大量的采摘意象参与表达。文章从采摘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入手,对这种意象生成的文化心理以及由此所构建的美学意蕴进行了溯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先秦伊始,战争、徭役等原因造成很多人与亲朋分离,只身在外,思念之情只能借助怀人诗表现出来。《诗经》的怀人诗,开创了跨越时空客观的叙事抒情、叙述者想象对方情态的主观抒情以及典型环境的刻画等艺术表现手法。王昌龄的怀人诗继承《诗经》相关艺术典范,表现出"绪密而思清"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经》和汉乐府,大都可以抽绎出"本事"。但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却重在"发"而非"事",往往舍"事"重"发"。汉末以降,身属"士——官僚"政教体系的文人成为社会活动主体,他们接续舍"事"重"发"的艺术构思,把诗当作抒发个体情感的手段,"良用叙我情",希望以个体遭遇折射时代,抒情诗体成了承载个体"我情"抽绎的首选,而对叙事诗体的把握,也是重"感事"而非"叙事"。偏于主观表现的先秦两汉情感言述实践奠定了中国抒情园地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高丽王朝大儒李穑《辞辨》,为东国不可多得的辞赋学论述。李穑认为“赋”之文体来源于《诗》“六义”之“赋”,此“六义”之“赋”后又流变为“骚”,“骚”又流变为汉赋。于辞赋之分类,主张“辞”、“赋”为两种不同文体,但同时又秉持《文选》“赋”、“辞”、“骚”之说,没能看清“辞”与“骚”之间的关系,错误承续了萧统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中有部分诗歌常被疑为错简,原因是诗的内容或抒情语气前后不合。这种看法有一定根据,但失之简单化。《诗经》作为实用性乐歌,其文本形态的最后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歌唱方式、配乐、应用等。本文以《雄雉》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试图找到一条解释《诗经》章句不合现象成因的途径,从而为解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