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3,(1):58-59
<正>从银屑病、糖尿病到肢端肥大症、肺纤维化,从病理研究、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上市审批,本书聚焦九种改变顽疾困局的新药,讲述科学家和制药团队动辄数十年的曲折探索,再现一场又一场转败为胜的科学战斗。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3.
刘祖遐 《新闻传播》2010,(7):144-144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从“有偿新闻”到“有偿不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朝军 《新闻三昧》2008,(12):48-48
新闻总是与敏感伴生在一起,因为新闻本身具有的披露真实、反映现实、传递信息的功能,再加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近年来新闻单位经营行为和资产压力等,使有些“新闻”沦落为金钱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奴仆,主要表现就是新闻发布方以某种手段补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按照发布方而不是新闻规律和事实真相发布相关新闻,就是所谓的“有偿新闻”。这已成为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的一个显著表现,更成为目前一种表现突出的新闻腐败。但事实上,现实中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新闻腐败,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5.
微博微信把新闻都当笑话讲了,纸媒依然在板着面孔咬文嚼字。从受众阅读习惯来说,80%的人还是希望从海量信息中选择一些接受起来轻松、理解起来容易的内容来阅读。这使得新闻的“轻悦化”成为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媒体端表现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一强调新闻的指导性,就在那里端起架子说官话,板起面孔说大话,最终导致服务和教育主体——广大读者,对新闻敬而远之甚至心生反感和厌恶。这是主流媒体面临的一大危机。主流媒体既不能放弃指导性,又不能因为指导性而失去大众读者。出路只能在增强指导性的艺术性中寻找。让平民话语“走”进新闻传播,便是我们增强宣传艺术性,使新闻指导性“可爱”起来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有点“渣”,时政新闻有点“干”,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民生新闻的问题反映在题材选择上,时政新闻的问题体现在表现方式上。有点“渣”的民生新闻让一些电视人有点瞧不起,而有点“干”的时政新闻,则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8.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9.
郭庆 《新闻实践》2001,(6):53-54
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编辑记者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活是绚丽多姿、纷繁复杂的,而新闻报道就其性质和篇幅来说,又总是有限的,它只能够反映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块礁石”、“一朵浪花”。新闻记者总是选取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素材,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例,在其表现形志上总是不全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要以反复提炼的新闻素材的“不全”达到“完全”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12.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文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什么叫新闻故事化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写法。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14.
《捕捉新闻灵感十法》一文用“新闻灵感”这一名词,代替新闻学中常用的“新闻敏感”。两个名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因为这会混淆新闻与文艺创作和科学发明的界限。我们都知道,灵感是文艺、科学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时间的模糊化现象,一般出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而在事件性新闻中,时间表达则趋向精确化,从“日”精确到“时”从“时”又精确到“分”或“秒”。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本源是变动着的事实。有的表现为爆发式的突变,有的表现为非爆发式的渐变。突变事件一般总有明确而清晰的起始时间,当事人比较关心重视,读者也非常关注,采编人员总要千方百计把时间搞清楚。因为在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李华 《采.写.编》2020,(2):18-19,15
移动直播借助日新月异的手机网络环境得以迅猛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与新闻传播“及时、生动、准确”相契合,实现了由“及时”到“实时”的传播品质飞跃提升。新闻移动直播的应运而生,凭一部手机这个移动端就能随时随地获得“在场”“同场”的新闻体验。新闻移动直播革命性地将传统媒体推进了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的新闻宣传工具中,广播以其传播及时、迅速而见长,又以转瞬即逝、不能细读而逊色。作为广播记者和编辑,应该在新闻的短、新、快、活上下功夫,扬独家之优势,补自身之不足。新闻要短,就需要“要言不繁,提要钩玄”,做到短而充实,写出“新表现”。列宁说,如果已经是常见的、明显的、群众已经很熟悉的现象,虽然主题重大,“也只能几行、用电讯体裁”去写那些“新表现”就可以了。有些新闻一写就长,就是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性。新闻的贴近性是指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受众生活现实及其思想感情的远近距离。二者都是新闻的基本属性,都是随着新闻本身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新闻所固有的。它们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只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而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虽然指导性和贴近性都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坦如果认真地考察起来,在某一条新闻中,一张报纸中,或一个时期里,二者却很难较好地并存。而这一现象在  相似文献   

19.
南珠 《当代传播》2003,(4):89-89
新闻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字:“新”。新闻的基本功能,不单是向社会传播信息,而且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新闻只有“新”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而新闻的“新”不仅表现在事实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出新的思想观念,甚至是“超前”观念。这便是新闻内涵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假新闻在新闻媒体的某些领域里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新闻界的高度警惕。An/k开揭露的情况看,假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大多出现在周末版、星期刊和一些社会综合性杂志上,这是假新闻演变的一种新情况。这类假新闻可称之为“新闻怪胎”。所谓“新闻怪胎”,指的是某些嫁接文学手法而虚构或条大的“新闻”,有的美其名曰“社会纪实”,不是新闻而貌似新闻,以新闻的面目在新闻媒体上招摇。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是“代号新闻”,A省B市、甲公司丙经理、王女士李先生,情节有鼻子有眼睛,而所指代的人物地点全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