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球,都免不了遭受其他天体的碰撞,只要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月球,那人大小小的环形山,真是斑痕累累、遍体鳞伤,就会知道,这样的事件在宇宙中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碰撞,  相似文献   

2.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包括人-车碰撞事故和车-车碰撞事故。对于此类事故,通常需要借助对车体痕迹检验、人体衣物痕迹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法医人体损伤检验、现场散落物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等法庭科学技术以及运动学、动力学等物理学相关知识认定肇事车辆,判定车与车、车与人是否接触,推断接触部位及接触方式。通过对损伤痕迹的涵义和特点、对损伤痕迹的检验分析方法、损伤痕迹检验如何在逃逸事件侦破中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城市共享单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便捷方便的交通工具,其在使用中与汽车发生碰撞的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立足双车模型,采用MADYMO软件建立人车约束模型,并分析了碰撞过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西学第一次传入以后,在"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问题上,中国天文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徐光启对"求其故"的强调与实践,揭暄等人对天体运动物理机制的积极探讨,最终又回到阮元等人对"求其故"的否定,从而又回到了西学传入前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5.
遍布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地球上发现的巨大陨石坑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天体碰撞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小体积的陨石、小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撞击。但巨大的行星和行星之间会发生碰撞吗?天文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证据:170光年外一颗土星大小的行星与一颗体积较小、接近天王星的行星可能发生过碰撞。这是天文学家在研究一颗大体积行星时发现的,这颗行星围绕着人马座一颗体积较小、亮度不高的恒星运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车碰撞事故,本文基于现场的车辆停止位置、角度、碰撞后轨迹、车体碰撞位置等现场可勘测信息,对侧面碰撞中一次碰撞的碰撞前速度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应用能量守恒法,结合动量定理,计算机仿真,建立道路交通事故侧面碰撞速度计算模型,并引入能量方法的不确定度理论对碰撞车速的最佳取值范围进行求解,根据实际事故测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算,得到的变形能及车辆碰撞速度在数值上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及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喜欢用希腊神话中的人名为天体命名,他们把木星叫做“朱庇特”,达可是罗马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力和权力,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一脉同源,所以朱庇特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神话中,朱庇特是个风流倜傥的家伙,有很多情人。无独有偶,我们太阳系的木星也名副其实,那些围绕在木星周围的卫星常常被看作是它的“情人”(更有趣的是国际天协会天体命名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以经典力学法为基础,研究了汽车正面碰撞事故模型,主要分析了一维正面碰撞机理、推算步骤及参数选取。对车与车碰撞前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讨论了塑性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度间的关系,根据国外经验,总结出正面碰撞事故有效碰撞速度计算公式,并整理出一套计算一维正面碰撞瞬时速度的流程图。依照流程图,对汽车正面碰撞事故做了具体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以汽车一维正面碰撞事故模型为基础,应用流程图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求解出事故车碰撞接触瞬时速度。  相似文献   

9.
"三体"建筑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已正式对公众开放.建筑外形展示了引力作用下天体的螺旋运动,极富曲线之美.建筑体巧妙安置了3个象征"天体"的圆形结构,即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的完整球体.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宇宙星体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给,甚至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较为独特的天体,了解它们的命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着一种  相似文献   

11.
夜幕降临,当我们仰望夜空,满天的繁星在闪烁。实际上,那些能够被肉眼捕捉到的星体,只是浩淼的宇宙中所有天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天体只能依靠仪器的观测才能够被我们发现。这些天体中有恒星、星云、星系等等,它们都在天穹中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在那些暗淡的天体中,有一类天体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这就是类星体。发现类星体类星体,被认为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类星体中速度较慢的也能够达到光速的六分之一左右)在宇宙的边缘处朝我们退行而去。在飞速离去的过程中,星体内部释放出来惊人的能量,相当于200个星系能量的总和,或20万个太阳的能…  相似文献   

12.
Q1流星是怎样形成的?(江苏江都李春燕)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等行星,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如果流星体闯进地球大气层,在80 ̄110千米的高空因与空气摩擦而燃烧,发出强光,便称为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燃烧而坠落到地表,便称之为陨星。某些陨星来自月球或其他行星,有些则是小行星的碎片。它们原本是这些天体的一部分,但因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而碎裂,从而溅落到宇宙空间。在每年固定时期一起涌现的大量流星称为流星雨。Q2为什么山顶很寒冷呢?(南京江宁蔡晓雯)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按理应该更暖和。然而事实上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山…  相似文献   

13.
揭秘月球车     
中国研制的航天器“玉兔”于去年12月登陆月球,它将在距地38万公里的月面上工作三个月。这是中国首次实现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软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若能顺利完成任务,意味着中国具备了独立进行地外天体就位探测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宇航员,与月球关系最亲密的要数月球车了。前苏联和美国都有探月车登过月球,这些探月车带回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与月球车亲密接触月球车是一种能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完成月球探测、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专用车辆,在实验室里,  相似文献   

14.
在汽车正面碰撞中,前纵梁是主要的吸能部件,对汽车的碰撞性能与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汽车前纵梁的性能,对某车100%正面碰撞中前纵梁的变形吸能进行仿真分析,利用Hyper Mesh建立有限元模型,使用LS-DYNA得到计算结果,在Hyper View中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获得了前纵梁的变形情况、前纵梁尾端某一节点X向位移变化曲线,进而分析前纵梁在整车正面碰撞中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5.
车辆与护栏碰撞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受到车型、护栏类型、碰撞速度等因素影响。建立科学的碰撞数学模型是公路护栏设计、安装和改进的重要依据,对提高公路护栏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车辆与护栏之间弹力与形变线性关系、及弹力与时间正弦关系、结合碰撞后车辆的平面运动特性,将车辆与护栏碰撞分为回弹型碰撞和无回弹型两类碰撞,在此基础建立了无回弹型汽车与公路护栏碰撞力的数学模型,用该模型预测汽车碰撞护栏碰撞力的数值,与现有国内外实车碰撞试验值对比,精度可以达到±5%。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一门科学。但是,天体离我们极远,天文学家不可能到某一个天体上面去直接研究它。那么怎样去研究天体呢?是研究天体上所发出来的光。这样就可以知道天体的各种性质。天文学家应用各种仪器——望远镜、分光仪、天体照相仪——来测定天体的温度、化学成分、大小、运动、磁场等等。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对天体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起来。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性质也就不同。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电磁波,波长大约从四千埃到八千埃(一埃等於一厘米的一万万分之一)。这就是可见光,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当一个人把生命的全部意义确定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时 ,他会因拥有伟大的目的而拥有伟大的力量”———左拉从古至今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一刻也没有止息过。早在战国时期 ,大诗人屈原就在《天问》中叩问上苍 ,万物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 ?生命从哪里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更是千古的命题。从宏大的天体到微小的粒子 ,从无穷尽的宇宙到人类自身 ,人类探索着一个个为什么 ,又破解着一个个为什么。在这不断的发现与破解中 ,人类前行。这种破解与发现又总是从对客…  相似文献   

18.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我们看到无数的天体,太阳和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普通的沧海一粟。其实,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并不算“普通”,从恒星的类别上看,太阳之类的恒星只是银河系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当我们寻找外星人的时候,不能只盯住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首先应该考察考察银河系中最主要的“民族”——红矮星。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宇宙中一个13.7亿光年长的银河“长城”(相较之下,我们的银河系只有10万光年),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天体结构。虽然这并不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第一座“长城”,但它的长度使得既往所见6亿多光年的天体,变成黯然失色的矮子。1989年,天文学家玛格丽特·盖勒和约翰·休希拉等首次发现了这类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天体结构。因为该天体结构长7.6亿光年、宽2亿光年、厚0.15亿光年,他们便取了一个“长城”的雅号。最初,科学家以为重力的影响并不足以造就像“盖勒·休希拉长城”这样的庞然大物,但后来的电脑模拟结果显示,其大…  相似文献   

20.
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上图为火星车拍摄的着陆平台影像图,图中显示的火星表面地貌细节丰富,火星车行驶印迹清晰可见.下图是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10米左右处,释放安装在车底部的分离相机,之后火星车退至着陆平台附近,再由分离相机拍摄的火星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上述图像通过无线信号传送到火星车,再由火星车通过环绕器中继传回地面.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