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丹巴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县境内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汉语、藏语、嘉绒语、尔龚语、羌语,藏语中又有康方言和安多方言两个方言系统。丹巴各民族语言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形成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睢县方言在商丘方言中有一定代表性.从多个角度对其程度副词进行分类,对某些程度副词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有利于对该方言的程度副词有一个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武安方言中的"了"有两个:了a和了b。了a多出现在句中,表示完成;了b多出现在句末,表示变化。这两个"了"分工明确,没有可以相互替换的情况。而且武安方言中的了a和了b比普通话中了1和了2的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相似文献   

4.
今甘肃陇中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字的读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它们多为保留在方言中的古音.文章运用音韵学原理,通过共时(方言与普通话)与历时(方言与古音)两个层面的比较,从五个方面对保留在陇中方言中的古音进行了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大人多,方言复杂。从全国看,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等七大区。湖南人多操湘方言,湘方言又大而划之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区别,其实新湘语,老湘语又有细的分支,细分支下面还有更细的分支,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方言网络、方言系统。零陵辖十一个县市600多万人口,是一个方言的世界。从整体看,零陵方言有其共同特点,普遍规律;从局部看,各县市方言又有其不同特点,个别规律,乃至区乡之间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复杂得很,丰富得很,  相似文献   

6.
按照一般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北部方言,可再分为四个次方言,即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见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淮南一带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的“地点方言”。这一“地点方言”的方言词,据初步统计,有以下三十多个。 1.zhuang 表示“大的、粗的、看上眼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奘”。例如,“把zhuang的花生拣出待客,剩下的给小孩们吃。” 2.bang 表示“好”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棒”。例如,“他的成绩在全班  相似文献   

7.
处置式中代词回指现象不仅仅在某一地方言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而是普遍存在于多地方言中,甚至普通话中也有出现。各地方言及普通话中的此类处置式有着表示强烈处置特征的共性,但是在形式、代词的性质和作用、使用频率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两个或多个方言接壤的地区就构成方言的交界地区,交界地区方言与属性单一的区域方言有不同的特点,空间范围不明确、语言特征不稳定、内部一致性不强.交界地区的方言,是研究区域性方言特征的形成和扩散规律的沃土,用语言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交界地区的方言,必将有许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市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是 :1 语音系统 ,声母共有 2 2个 ,韵母共有 36个 ,儿化韵母2 4个 ,轻声读音引起韵母的变化 ;声调有阴、阳、上、去 4个单字调 ;连读变调多集中在前字阴平 ,其次是前字阳平。 2 内部差异明显 ,按有无入声字以及调值的不同分为东片和西片。 3 市区方言与北京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儿化韵母、调值上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钱大香 《文教资料》2008,(29):35-36
本文利用<现代汉语方言语音词汇库>语料库材料,对汉语19个方言点3000多常用词中所包含的汉字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方言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在一些方言区存在较多,二是19个方言点共有汉字的数目出乎我们的想象,只有1028个.  相似文献   

11.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5.
毕节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其调形格局中高调多,低调少,是一个以高平、高降(包括高微降、全降)和低凹等调形共同组合而成的较为稳定的格局类型。毕节方言当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声调现象,包括作为非区别特征的假声和嘎裂声等,这是传统声调研究中没有发现的。毕节方言中阳平调和上声调这两个降调的调头等高,要通过其调尾才能区别开来,这说明声调调尾与声调调头一样也可以作为降调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海口方言入声仍保留中古的-p,-t,-k尾三分的格局,但无论古清入字还是古浊入字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文读音读塞尾入声,白读音中属咸山宕江梗五摄的字,清声母字读变入,无塞音属,浊声母字归阳法;属深臻曾通四摄者无论清浊文白仍读入声。文白分调和韵摄分调是海口方言入声演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贺州市秉塘寨本地话简称为秉塘话,属粤语勾漏片。秉塘话有一部分字音与粤语读法不同而跟客家话一致,主要是匣母读[f],溪母读[kh],假开三的主要元音跟假开二相同,浊入读高调,清入读低调。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局部强势方言的包围当中,双方都在多语人身上零距离接触交融。多语人是语言接触的中介和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9.
沛县话改读为普通话,主要是声调问题,在利用声调对应规律时,要特别注意不合规律的一部分例外字。古入声字同普通话一样分归四声,但归类方法有较大不同,以读阴平的字为最多。  相似文献   

20.
甘肃会宁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普通话语音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声母混读现象严重 ,如双唇音混读、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读、鼻音与边音混读。韵母中缺少un、櫣n、ing、eng、o韵母 ;声调较复杂 ,缺乏一一对应规律 ,总体表现为低平、缓升、少曲、不降的调型 ,俗称腔口不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