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 :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 ,他不仅将文艺复兴的文艺推向高潮 ,而且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2.
戏曲编演莎士比亚戏剧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中国舞台上,不但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强烈兴趣,而且吸引了英关莎学家的关注。戏曲编演莎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戏曲编演莎剧融入现当代人类意识,为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结合,开辟了莎剧现代化的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面貌来再现现实的创作手法。最后提出莎士比亚为人类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后人叹为观止,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种族观是多元的,开明进步是其种族观的基本倾向。文章通过时莎剧的具体分析,认为奥瑟罗形象的创造表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卓识与胸襟。”同时莎剧对有色人种的“野性”作了夸张的描写,以有色人种代表人类恶的本源,在肤色观上有种胰炯见。文章指出莎剧的着眼点不在种族,奥瑟罗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不是非洲民族的代表。莎剧中的摩尔人是原始积累过程中海外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民族的历史处境、心理状态与戏剧风格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推崇为西方戏剧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世界化遗产。本概述了莎剧的世界性的地位与电影艺术的不解之缘,及莎翁电影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风格的导演是如何对莎剧主题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吴虹 《教育探索》2004,(7):82-83
莎士比亚是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西方艺复兴、我国近代新化运动,以及建国后前近三十年和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历史时段人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只有保证人的现代化建设,才会实现社会和人类的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莎剧中的称谓语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称谓语在莎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称谓语的确切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剧语言的奥妙。同时,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把称谓语的原意传达出来,这是莎剧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化和思想领域中的反封建运动,它要求从教会的桎梏统治下解放出来,人主义成了这个时期音乐化发展的思想基础。由于艺复兴运动新的进步思想的影响,当时欧洲各国的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西欧各国相继涌现出大批的专业音乐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创立了富于民族特色的各种音乐学派。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艺复兴时期美术和巴洛克美术是外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西方化史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本用有关绘画的成对的阐述分析的概念(如“线条风格”和“彩绘风格”,“平面性”和“退缩性”,“封闭式”和“开放式”,“多样性”和“统一性”),进行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美学理论有以下3个独创性的观点:其一,艺术的性质与功能就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是一般地强调艺术是创造性行为,而是突出艺术是在现实中活动,揭示现实的矛盾;不是一般地突出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而是直接把艺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其二,人类必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呼吁人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之路,尽管在常人眼中是如此地遥远,但确实不失为一种指点迷津的深刻见解。其三,大众艺会把人引向堕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化工业、大众艺的批判无论对20世纪人类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艺、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丢勒绘画艺术同意大利艺复兴艺术邂逅后,接触到新时代绘画样式和人主义的精神,开创了德国的伟大的艺复兴绘画运动。说明了一个民族的化艺术有必要同其他民族的优化的化艺术保持交流才会给本民族传统化注入新鲜的活力,创造出新时代的艺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本表述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引为自豪的海洋化,并不是西方化的产物。而是中国“农耕明”的结晶,中华民族才是人类海洋化的缔造。中国的海洋化从琼、台走向世界,船舵与指南针是中华民族服征服海洋的两大法宝。在近代,中国的海洋化在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下,备受摧残,被迫位于西方新兴的海洋化,其历史教训是惨重的。复兴和重建中国海洋化,意义深远,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其他莎剧改写者,查尔斯·马洛维奇虽在创作视角上受导演思维的影响,但其著名的"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式"作品则是一种"马洛维奇+莎士比亚=莎士比"模式下的后现代改写创作。虽然他在改写时以莎剧为源文本、创作元素及意义参照点,但他所追求的却是对原莎剧的延伸和超越。就其改写过程而言,他所实践的是一个"弑父"式的再写之旅,而非导演改编者所追求的对莎剧的再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