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08,(8):F0002-F0002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甚至包括大学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  相似文献   

3.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甚至包括大学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承担着对幼儿的文学启蒙和知识启蒙双重任务,其中文学启蒙当属首要。但由于现行各类教材中的幼儿文学作品偏于重认知、强教育、养习惯和显趣味等方面,对幼儿的文学启蒙作用不尽如人意,因此,幼儿园课程教材的文学选择应注重对情感、美感、趣味、快乐以及精彩等诸多要素的把握,以最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来实现对幼儿的文学启蒙,并以此带动幼儿的多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08,(6):F0003-F0003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甚至包括大学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  相似文献   

6.
四川  广元  梁晓慧 《成才之路》2012,(20):35-35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觉得真正对老师和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要求是诗歌。而诗歌在语文试题中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体裁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目前,广大高等院校都在开设文学课堂,但同时,在教学方法与目的等问题上又与文学本质的初衷相远离.为此,在文学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全方位保证高等院校教育的文学效果与趣味.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09,(22):F0003-F0003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甚至包括大学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差。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6,(2):60-63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当代一名优秀的文学教育家,他提倡的文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青年从读诗入手,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重视写作练习,以此为途径来培养他们纯正高尚的文学趣味。在当今文学重新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朱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显示出了巨大的时代价值,一方面,纯正趣味的培养可以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怡情养性"的文学足以推动"全人"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文学阅读的惰性和对图像阅读的依赖性,显示出了抽象思维能力差、眼高手低、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而文学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审美趣味、健康情感的建构及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恰恰可以弥补以上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待提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和有力的激励引导措施。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重视高职生的文学素养教育,整合教材、发挥文学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异常“繁荣”,但是成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科研体制不科学、科研人员功利心理过重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若考察其源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高等学校的文学教育作为培养文学研究群体的主体则难辞其咎。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认为,加强文学元理论教学将会被证明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加强文学元理论教学,从当下来看,能够优化文学课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从长远来看,能够为未来文学理论界培养一批生力军,为学界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文艺心理学》是当代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构建文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核心课程。作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搭建理论平台、学生灵活采用理论范式、师生共同完成文艺作品批评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实现优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娱乐资讯为导向的新世纪文学生态,表现为“混乱时代”对真正文学现场和经典本质的遮蔽,并呈现出“灰色”的文学伦理,全裸的资讯之神引诱着猎奇的看客,以此制造的新文坛正在试图实现对文学的篡位;新世纪的文学教育愈加现出峻急的危机,尤其是高校当代文学教研活动中出现了种种消极教育现象,这就更需要从业者持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以经典性的文学标准参与新作品的推介,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摘要:以娱乐资讯为导向的新世纪文学生态,表现为“混乱时代”对真正文学现场和经典本质的遮蔽,并呈现出“灰色”的文学伦理,全裸的资讯之神引诱着猎奇的看客,以此制造的新文坛正在试图实现对文学的篡位;新世纪的文学教育愈加现出峻急的危机,尤其是高校当代文学教研活动中出现了种种消极教育现象,这就更需要从业者持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以经典性的文学标准参与新作品的推介,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单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重要意义及其途径。文章认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陶冶心灵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了解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的疆界、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思维模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必须结合当下文学语境和学生的接受习惯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文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传统感恩伦理、浓厚的感恩思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学修养欠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感恩思想精髓体悟甚少,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学教育.通过第一课堂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等途径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对父母的热爱与孝敬、对兄妹的关心与爱悌、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师友的敬重和信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Australia has witnessed a revival of concern about the place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with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This has occurred within a policy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is increasing emphasis on Australia’s place in a world economy, and on the need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think of themselves in a global context. These dimensions are reflected in the recently published Australian Curriculum: English,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texts of ‘enduring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 that are drawn from ‘world and Australian literature’. No indication, however, is given as to how the reading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that students do might meaningfully be framed by such categories. This essay asks: what saliences do the categories of the ‘local’, the ‘national’ and the ‘global’ have when young people engage with literary texts? How does this impact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pretativ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What place does a ‘literary’ education, whether conceived in ‘local’, ‘national’ or ‘global’ terms, hav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学生在文学意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语言的偏离意识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但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文学教学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