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笔者所知,最早将“三百六十日”写入诗中的是诗仙李白。其《赠内》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前两句写自己饮酒无度,“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后两句借用“太常妻”这一典故向妻子表示歉意。据《后汉书·周泽传》记载,东汉的周泽担任掌管皇家祭祀礼仪的太常,因病睡在宗庙里,其妻不放心去探望他,他竟认为妻子违犯禁令,将她投入监狱。当时有人同情他妻子,编歌谣说:“生世不谐,做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后遂以“太常妻”指虽有丈夫而常独守空房的人。李白在诗中称妻子“何异太常妻”,说明他对自己烂醉如泥的状况是深感愧疚的。  相似文献   

2.
“烂醉如泥”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周泽以身作则,常常斋戒后睡在斋宫里面.他的妻子怜惜他年老多病,来探望老公.不料周泽一见妻子,非但不感激妻子的慰问,反而大怒,以触犯了斋戒期间禁令为罪名,将妻子下狱谢罪.当时的人很同情周泽妻子的遭遇,作了一首诗表达这种同情:“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相似文献   

3.
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丽颖 初中语文第二册,公刘《致黄浦江》诗歌中有“烂醉如泥的外国水兵”;又如《后汉书·周译传》有“一日不斋醉如泥”的句子。 查《中华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可知:“烂醉如泥”的含义是形容喝酒过量,醉得昏昏沉沉,东倒西歪,瘫成一团的样子。但都未对“泥”字进行单独解释。 那么,为什么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4.
刘锴 《教学随笔》2011,(11):40-40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相似文献   

5.
<正>"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成一团的样子,并且固执地以为“如泥”就是像泥土一样,其实不然。明代陈继儒在他的《眉公群醉录》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日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7.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谈到李白《送内寻庐山道士李腾空》一诗时,松浦先生又写道: 这里的“内”,由于李白一生中结过三次或四次婚,到底指哪个时期的妻子,目前还没有考证清楚。一般都认为,是李白晚年之妻宋氏。松浦先生说没有考证清楚,是出于谨慎,但又说“一般都认为”是“宋氏”,却是一个极大的疏漏。李白“终娶于宋”一说,源于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魏颢这篇序文,钩章棘句,夺误颇  相似文献   

10.
在《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将《童区寄传》中的“对饮酒,醉”的“醉”字,译作“喝醉了”,我认为不甚妥当。“醉”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是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而在古代,它的原始义却是:饮酒过量,痛快酣畅的意思。如《康熙字典》转引《正韵》释为:“为酒所酣曰醉。”酣,是酒乐也。尽饮而未过量。这一含义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觥筹交错,坐而諠(讠华)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  相似文献   

11.
张武 《语文知识》2000,(5):32-32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澄江净如练”的“净”字,解放后出版的古代诗文选本,皆改为“静”,并且都未说明理由。“澄江净如练”一句历来脍炙人口。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赞之曰:“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但李诗引谢诗时,“净”不作“静”。此外,南宋葛立方等评谢诗时,“净”均不作“静”。由此可见,谢诗本作“净”字,古无异议。今人选谢诗时,可能认为“澄”与“净”意思重复,故易“净”为“静”,遂以讹传讹。实际上,此二字并不重复。据明王世贞《艺苑卮  相似文献   

12.
二二四 冤家 冤家,一作怨家,本义是仇敌、对头。如唐张(旅鸟)《朝野签载》六:“梁简王之生,誌公谓武帝曰:‘此子与冤家同年生。’”又《史记·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后由此本义引伸为“所欢之暱称”。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犭口内)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宋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元张可久小令《一半儿》:“劣冤家,一半儿  相似文献   

13.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14.
古书《列子》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相似文献   

15.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6.
[原文]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予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刘向《说苑》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冢原址考─—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_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皇帝家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  相似文献   

18.
天下书原读不尽,虚斋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书读要紧者方好,文中子云:“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李光地:《榕村全集》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冯班:《钝吟杂录》  相似文献   

19.
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扬溢着对孟浩然崇拜敬仰的感情。性格傲岸、才气横溢的诗人李白,自视甚高,从不轻易许人。他的前辈如李邕、苏颋,同辈友人如王昌龄、高适、杜甫、贾至等,虽交往至密,然不见对诗才有所称赞,甚至对德高望重誉他为“谪仙人”的老  相似文献   

20.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