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茶联,遍布于祖国的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顿觉中华茶文化的丰厚与深邃。浙江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茶堂,名曰“秀翠堂”,门前挂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味都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别致有趣:“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抚掌叫绝。四川成都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当地一位才子撰写一副茶联,镌刻于馆门两侧:  相似文献   

2.
茶联拾趣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联,堪称中华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在“以茶联谊”的茶楼、茶馆、茶室、茶庄和茶亭等门柱或厅堂墙壁上,常可看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它们不但古朴、典雅,而且有的妙趣横生。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巧妙地把茶楼沏茶技艺、经营特色和高尚德操,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该联意在劝告世人饮食有度,珍惜时光。湖北宜昌一家茶店挂有两副别具一格的茶联:“吸烟有害,花钱买药;饮茶有益,醒脑提神。”“送茶送水,热情备至;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前者以关心顾客健康取悦,后者用优质服务揽客,角度不同,生财之道一致。杭州西湖龙井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有副茶联:“泉从石出情益洌;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有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很别致:“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江苏南京市雨花台茶社的茶联别有情趣:“独携天上小...  相似文献   

3.
茶联     
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上,我给学生印发了几张古今茶联。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这一“回文”联,倒过来读,便成了“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这副茶联也颇受好评,他们说,想不到几个词语的简单排列,便能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有些同学则喜欢嵌字联,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可以解渴、休养身心、消除疲劳,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茶联、茶诗、茶谣。其中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在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鸡公山下,有一家茶亭,它临河而居,装饰得古色古香,门  相似文献   

5.
茶联趣谈     
《老年教育》2008,(11):38-38
我国是茶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留下了浩如烟海又妙趣横生的茶联。明代学者黄谏把广州三元里鹿鸣岗下的“鸡爬井”认定为佳泉名井,誉为“广州第一泉”,为此他撰书对联:不能洗耳:可以清心。联语借水为喻,将洗“耳”之典反其意而用之,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愿尽其才治理国家的愿望。下联用茶具上的“可以清心”之语,除说明饮用此井水烹茶可使人心清气爽之外,还蕴含洁身自好、清廉待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大观     
文化与茶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等等。阅此类对联,岂不勾起品茗的雅兴?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  相似文献   

7.
茶诗:唐代中叶,诗人元稹曾写过一苜咏茶宝塔诗,堪称独具一格,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字至七字诗茶>: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相似文献   

8.
朱念 《初中生之友》2010,(12):38-39
对联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联语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  相似文献   

9.
茶诗:唐代中叶,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咏茶宝塔诗,堪称独具一格,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字至七字诗茶》:  相似文献   

10.
茶、茶     
一个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向大师请教从艺秘诀。大师说 :倒茶给我。学生恭恭敬敬奉上清茶一杯。大师以指为笔 ,以茶为墨 ,在玻璃板上写下两个“茶”字。大师写时 ,第一个“茶”是正常写法 ,第二个则是先写草头和“木” ,最后写“人”。大师说 :这两个字 ,就是两句话。你说得出么?学生沉思许久 ,终于悟出玄机 :第一个“茶”是人在草木中 ,这是说艺术创作不可以离开自然 ;第二个“茶”先有草木 ,后有人 ,这是说 ,自然是第一性的 ,而艺术创作是第二性的。这个时候 ,他大脑中出现了许多名人的话和从前老师的教导 ,“艺术是自然的儿子 ,绝不是…  相似文献   

11.
茶诗,以茶为本,以诗为体,描写对象可以是茶树、茶叶、茶水、茶具、茶人、茶道、茶理等,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茶具,即饮茶用具,亦称茶器或茗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茶诗逐渐繁盛,在茶诗中,为唐代的茶具文化提供了一个成熟而且完备的艺术载体,从茶诗切入,可以看出唐代茶鼎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可看出茶碾背后所反映的唐代制茶工艺的发展,更能看出茶瓯背后更深一层的唐代瓷器文化。  相似文献   

12.
茶与化学     
茶历来就是以自然的生活化形式进入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常言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饮食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我国早就把饮茶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一样视为高雅之举,把它作为修身养心、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诗是中国茶典籍的精华。茶诗的最大特点是贯穿着与茶相关的鲜明文化主题,并且每一首都有一个动人的茶蕴诗魂。该文指出在处处壁垒的古诗英译过程中,茶诗译者可以淡化对全方位兼顾的追求,而把着重点聚焦于其诗魂,从色彩、景色、塑型、音韵、情感等不同侧面,传神出其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5.
顾春 《初中生之友》2009,(10):28-29
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  相似文献   

16.
书屋品茗     
“茗”者,茶也。朋友来访,聊到读书,兴致上口,茶思绵绵,于是不得不提品茶的事。古人爱茶,今人亦爱茶,东晋张载的一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的心里话。于是,有了茶事、茶艺、茶联、茶戏、茶歌、茶诗、茶笺、茶馆,种种种种,成就了茶道,构筑了茶文化。冠上“文化”名气,书  相似文献   

17.
说茶     
茶字趣解 1.“茶”字的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2.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作为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  相似文献   

18.
    
向来是不喜欢喝咖啡之类的洋饮料的,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我,只喜欢中国的茶。茶不是那种“解渴之蠢物”,不能“咕咕”地往嘴里灌。我,不愿辜负了这香醇的茶。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时著名湘籍诗僧齐己禅师是湖南茶文化史上一位值得述及的人物。他撰写有茶诗21首。本文根据齐己所撰茶诗,对其从品味湘茶之中所获得的诸多茶禅感悟,以及与诸多禅友、茶友的交往情谊进行论述;并对产于湖湘的唐代名茶"岳茶"和"灉湖含膏"茶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20.
皎然是湖州人,著名的诗僧,以诗首写茶道而开茶道之源。陆羽以湖州为第二故乡,诗人,著名的茶圣,以撰著世界首部茶科全书《茶经》而兴茶饮之风。颜真卿曾任湖州刺史,诗人,著名的书法大师、文字音韵类书编纂家,是皎然与陆羽的贵人、兄长、茶友。对释皎然与陆羽、颜真卿的“缁素忘年之交”进行探讨与论述,兼及“以茶论道”的初步考论,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