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联拾趣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椿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干寝门,“以其词不工”,  相似文献   

2.
最早的春联     
春联从桃符演变而来,已成楹联界的公论,可以略而不讲了。关于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春联,大家认为是五代后蜀主孟昶(chang)所做,其联文为:  相似文献   

3.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或“楹帖”。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当时人们为了祈福除灾,用桃木削成板,上刻咒语,以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诸事如意。公元900多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又推广在楹柱  相似文献   

4.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5.
白化文 《教育》2015,(8):72-73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追根溯源,楹联起源于何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哪些息息相关的内容;创作时应注意哪些原则性的问题,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或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楹联是如何起源的,他说楹联起源于春联,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  相似文献   

6.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8.
对联的历史     
追溯我国对联的历史,沿袭旧的说法都走不出清人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说的:“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梁章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对联兴起于五代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他写道“新年纳余应,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副对联。到了宋代,更推而广之,民间几乎户户都悬挂春联了,王安石曾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蓖醢彩氖得髁舜毫谒未丫嗟逼毡椤6粤⒄怪撩髑辶酱蚋餍辛恕>菟翟蚴腔实奂右蕴岢G迦顺律泄抛吹摹遏⒃…  相似文献   

9.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最早的“年”字《谷粱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的意思为五谷丰收。最早的爆竹春节放爆竹始于汉代,当时的爆竹是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响声。最早的年画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福荼”、“郁垒”的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最早的对联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除夕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最早的贴倒“福”字始于…  相似文献   

10.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11.
春节与春联     
正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桃符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  相似文献   

12.
最早的“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最早的“门贴”:春联古称“门贴”、“桃符”,是刻写在桃木板上“灭灾降福”的咒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厌,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门贴”,  相似文献   

13.
史载王建“目不知书”、(《十国春秋》卷三五),少年时期是个“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穷途潦倒,甚至“夜泊武阳古墓中”,被乡亲们称为“贼王八”(《新五代卑·前蜀世家》、《蜀梼杌》)。这样一个人,是怎样坐上了“大蜀皇帝”的宝座,怎样创建了割据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  相似文献   

14.
海外双鲤,送来了潘力生先生暨夫人潘成应求女士合写之《诗联千套初稿》,拜读起来如饮甘泉,如饮醇酿,实在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楹联脱胎于唐代格律诗,肇始于五代后蜀孟昶之桃符题字,盛行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延续至现代。楹联着墨无多,却能像诗歌一样叙事绘景,言志抒情。它雅俗共赏,随处可用,是一种各阶层人士都喜闻乐见,生命力极强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至今  相似文献   

15.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17.
警世钟     
陕西省周至县县委大院一隅,有一块残碑,上面刻着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识得此碑,心中不免肃然起敬。这十六个字源于五代十国时后蜀第二代皇帝孟昶的名篇《令箴》。孟昶在历史上虽非有道明君,也决非庸碌无能之辈。他的那篇《令箴》,就是一副反腐倡廉的清醒剂,一口警  相似文献   

18.
楹联,挂在或者贴在柱子上的对联,也泛指对联。其历史悠久,如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所述:“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所谓“十字”,就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孟昶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最后一个皇帝。其父孟知祥,于934年建立后蜀,在位仅七个月就死了。孟昶于同年7月践祚,至965年国亡入宋,在位三十一年,事实上他的统治与后蜀政权相终始。后蜀史是五代十国史的重要部分,而对蜀帝孟昶为政的考察,则是我们研究后蜀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人认为孟昶同前蜀后主王衍都是睃刻惨毒,奢侈成性的荒淫之主。笔者收集和分析有关后蜀的史料后,觉得孟昶为政时期,总其迹而论是功大于过,为此,有必要根据  相似文献   

20.
韦庄(?——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人,晚唐五代著名的诗人和词家。其一生著述颇丰:《蜀梼杌》载其有《浣花集》二十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载有《笺表》一卷、《谏草》二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