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什么是“智育”?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德育与智育的内在关系,探讨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一体化实现途径,对加强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燕萍 《常州师专学报》2001,19(4):49-50,71
德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发挥德育功能,而且也要发挥智育功能。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德育课程的一项重要智育功能。唯物辩证法的教学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丰富德育途径,寻求德育智育结合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丰富德育途径,积极寻找德育同智育结合渗透的方式,我常把"比喻"作为德育智育结合的切入点,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伴随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的确如此,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给学生一个个巧妙的比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德育不仅要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所以说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不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学校的内部关系方面,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学校内部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德育要为智育服务”,从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只重视对智育起作用的那部分德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一目的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德育的内涵有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的理解。本文认为:大德育概念应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是行为观,崇尚道德是人生观,忠于理想是社会观。而上述德育三大件正好构成人生三道线。“四有”人才的要求中“有文化”属于智育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则为大德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伍晗骏 《中学文科》2009,(18):112-114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用的德育方式很简单,一般有命令教育、知道教育、说服教育、规范教育……这些教育都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有效的德育应是触及学生心灵和灵魂的教育,快乐德育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德育新思想——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的德育,既是德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发挥学生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必要形式,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反观学校德育现状,我们开展了不少的德育活动,如那些告诉式、命令式和说教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已经起不了作用了,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其中,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被动的,压抑的,最终的效果是低效或无效的;而那些游戏活动式的,融入竞争机制的、需要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走进孩子心灵的快乐德育,能激活孩子的意识与思维,学生们更喜欢,其德育实效性更强,生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活动性德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自主提高道德认知、克服困难、规范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一、活动性德育的特点1.以行寓知。在组织设计活动时,按照思想品德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当时自然、社会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道德知识蕴涵于活动之中。学生在参与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需要生硬、机械、被动地获取道德知识,而是让他们参与活动,将整个身心融入活动,通过自主实践,自然、和谐、生动地看到、听到、想到、悟到道德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以行…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育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李虎凤体育审美教育就是使学生通过体育审美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是用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德育则是教育者按照...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两难讨论教学法”符合新教材德育课的要求,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讨论式”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教化的认知内驱力和情感内驱力,实现道德教化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激发学生道德思维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数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感受源和道德感受渠道作了分析 ,并提出大学德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传统的考察分析 ,确立了“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有机结合”为我国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基本原则。通过实验性研究和实践 ,总结出“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礼貌行为训练 近年来,面对中专生源的变化,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针对青年学生的新特点,编织德育“互联网”,构筑品行“防火墙”。通过教学、学管两条线,多样式、多渠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宣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思想进步、身心健康的课堂和课余活动,寓教于乐,施教于行,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起到实效,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育的本质包含着“教书育人”。必要的德育渗透,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化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道德思维。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以“完善校园文化,加强德育渗透”为题开展德育整体改革试验的一所普通小学,而开展读好书活动则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抓读好书活动。 读书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很好途径。我们注意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指导读书活动的开展,使读书活动同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和促进,同课内外、校内外各项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书活动,不仅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