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5):106-109
处理台内球的技巧有很多,除了摆短、劈长这些控制手段,还可以直接进攻。而台内球进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科贝尔的反手台内侧拧技术,以及马龙的反手台内直接挑打,这些都是反手进攻技术中重要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将佩尔森的反手台内拉球,他的台内拉球极具攻击性和迷惑性,这是我们向他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7,(10):98-99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2,(5):96-97
在接发球运用挑打技术时,首先还是要迅速判断出对方来球的旋转到底有多强,以便在上步的过程中调整板形。挑打时的击球点应该相应地早一些,也就是赶在来球弹起的上升初期。尤其是对于上旋球而言,当它的旋转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我们挑打的命中率会更高;一旦等它的旋转完全出来,那我们在击球时手上就不太容易控制了。  相似文献   

4.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李晓霞接发球后,虽然做好了防守准备,但是她无法判断对方进攻的线路,面对郭跃巧妙的进攻,李晓霞失去了身体重心,仓促地用反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7,(4):94-95
在处理中路或偏反手位短球的时候,通常可以侧身用正手来回接,这种方式有利于快速的防守和进攻。晃撤台内球要求具备良好的手感,接发球时首先要判断来球的旋转,根据旋转强度来调整拍形,  相似文献   

6.
相比于正手而言,反手拉球在动作上更显固定一些。因为它的动作幅度偏小,尤其是腰部的转动没有正手拉球时那么大,所以反手抢拉更注重爆发力的释放。在发球后衔接反手进攻,要能够在重心还原后使两脚稳稳地蹬住地,这样可以为发力击球提供足够的支撑。击球时可以根据对方来球的具体情况选择拉加转弧圈球还是前冲弧圈球。前者更注重摩擦,要制造足够的旋转;后者则需要向前发力更多一些,保证球的“冲”劲。  相似文献   

7.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8.
反手直接拉下旋是非常重要的进攻技术。在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反手拉球的技术有了很大变化。从前,我们通过反手拉下旋的方式直接上手,目的只是为了能抓住先机,然后在相持阶段找到得分的机会,而反手拉球几乎都是高吊弧圈为主,重在“稳”、“准”。如今反手拉球与正手拉球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但要保证进攻的稳定性,还要努力提高击球的威胁性,即使在击球点较晚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击球的旋转、速度和力量。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国家队选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掌握摩擦、发力的方法,保证击球的稳定性,然后再进一步提高击球的质量。我们在学习反手快撕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了摩擦和制造弧线的技巧。在反手拉下旋球时,击球原理与反手快撕基本相同,只需要在发力方向和击球部位上进行调整即可。  相似文献   

9.
从我小时候起,直到现在为止,我在训练中对中路球的练习都很多。首先要注意不同技术的科学组合--何时用反手击球,何时用正手攻。当来球到身体中路偏右位置时(这是对右手握拍者而言的,对我来说正相反,应是中路偏左),有意识多用正手侧身进攻;当来球靠近反手时,有时移动半步用反手攻,动作不宜太大,特别是防守时,来球太快以致我方来不及时,如果仍勉强用正手侧身攻,即使打过去质量也不高,下一板让对方压住,  相似文献   

10.
直板横打趸用反手的反面击球。其特点是:反手位下旋球可以拉弧圈球,并且对于机会球还可以连续进攻,但是直板横打最难掌握的就是拍型的控制。拍型调节要从握拍开始。随着不同的来球,运用不同击球方法来改变拍型。所以,正确的握拍方法很重要。具体的握法是:拇指要往里握得深一点,食指在球拍的边缘,球拍不能整得太紧,可以起到控制拍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09,(6):112-113
进攻半出台球或将出台球的重点就是要找好击球点。而找好击球点的前提就是脚下起动要迅速,要学会迎前击球。在比赛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机会球,即使来球的弧线较短,但同样可以有威胁地进攻。用反手进攻半出台球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在使用反手技术时,手臂相对稳定,而手腕十分灵活,因此更容易提高回球的威胁性。  相似文献   

12.
直板打法的软肋在反手,尤其是传统的直板打法选手。其反手位漏洞往往是致命的死穴。早期。直板选手为了弥补反手出现的问题。加入了反手单面攻的技术,这项技术的难度极大——由于反手攻球时,前臂和手腕动作相对受到限制。对摩擦的程度难以把握。因此很难控制住击球弧线;此外,一旦对来球的旋转判断稍稍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进攻失误。大多数老前辈在练习反手进攻时。  相似文献   

13.
后晃撇技术     
在比赛中,前三板的争夺至关重要,尤其是接发球环节,要尽量控制来球,当自己无法直接上手的时候也要遏制对方的强势进攻,从而为自己创造反攻的机会。通常在接台内短球的时候,大多选手都会选择挑打或摆短的方式,但直接挑打容易造成失误,一旦回球质量不高,很容易让自己被动;而摆短虽然有效,但对方同样有机会反调动、反控制,不利于自己的进攻。晃撇台内  相似文献   

14.
击球时,视线盯住来球的最高点 福原爱擅长“反手位突击下旋球技术”。她娴熟的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用正手接反手位短球时,打开击球拍面做好准备。切实完成挥拍动作,使回球具有相当的威胁性,以求争得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4):92-93
在比赛中,前三板的争夺至关重要,尤其是接发球环节,要尽量控制来球,当自己无法直接上手的时候也要遏制对方的强势进攻,从而为自己创造反攻的机会。通常在接台内短球的时候,大多选手都会选择挑打或摆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06,(11):80-83
在前三板的争夺中,抢先上手是每个选手的主导意识,能够直接占据主动是得分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接发球环节,对短球的处理至关重要,多数选手采用摆短、晃撇等技术来遏制对方的上手,因此如何能够直接进攻台内球成为选手们必须掌握的技术。正手的台内进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应地对于反手的台内进攻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今,反手台内进攻技术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反手的台内弹击、反手侧拧以及反手的台内挑打,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4,(8):85-87
郝帅接发球时把球摆到了樊振东正手偏中间的位置,樊振东准备采用反手拧拉进攻,但出手瞬间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把球拧出去。他先是通过步法调节找到了合适的击球点,随后如图7,他继续下压重心,调整身体的击球方向,为后面的晃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2,(9):108-109
反手翻挑衔接正手抢攻也是一项很具马龙特色的连续套路。除了“两步上”的步法调整与正手推挑相似以外,反手翻挑更注重拍形的控制与发力的节奏。一般而言,准备翻挑时的拍形都要打得比较开,有时甚至需要稍微后仰;发力击球时要依靠手腕、手背和手指同时做功,赶在来球弹起的最高点,下手一定要快。  相似文献   

20.
一般球员通常不太重视反手击球的练习和提高,而反手的薄弱环节一旦被对手抓住,其正手击球特长也将失去优势。但是,如果反手能够打直线球、削球和上旋球,就如同拥有三把利剑,在比赛中可以从反手侧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掌握主动。 掌握反手三把利剑,对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来说并非难事。下面就告诉你如何掌握反手的三把利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