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都是由某种或几种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的方式组成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民族的有机体,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必须了解其传统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变迁。“油锅”组织是白裤瑶社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白裤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白裤瑶“油锅”组织的历史与现实功能,挖掘这部分文化的价值,对于稳定白裤瑶社会,促进当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能开发》2012,(1):59-59
从表现上看.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遵循按部就班:企业文化也讲计划,但更强调变化和灵活。从本质上看.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存在类企业文化.如“订单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3.
从表现上看.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遵循按部就班:企业文化也讲计划,但更强调变化和灵活。从本质上看.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存在类企业文化.如“订单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4.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这真是一个难题,很难说得清楚。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样,在古代,可能儒家的那一套就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在今天理解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施向军 《现代语文》2005,(2):126-128
“文化”,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认真揣摩的范畴。《辞海》上将其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专指精神财富)。但在哲学、人类学或文化哲学中,文化却很少指历史长河中时生时灭的造物,而是指一种历尽沧桑仍留存群体一个潜意识深处的力量,一种无形、强大且富有韧性的力量。基于此,胡适先生称“文化”为“人们生活的方式”:而梁漱溟先生对文化的界定似乎更注重概括,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7.
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指大学生以“准知识分子”的身份,以组织或非组织形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以争取社会认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非职业性,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投入社会革命(运动),参加政治党派和其他社团的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提供社会服务。担任社会工作,参加生产实习。以及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等等.人的社会化规律告诉我们,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社会,闭门在“象牙塔”里修炼。因此,社会参与是大学生必不可缺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杨俊  张守忠  马杨 《教书育人》2010,(3):109-110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 《辞海》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比如经常提到的4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就是认识人与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07,(4):38-38
学习型企业是90年代由国外传人我国的,自江泽民同志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学习型组织”迅速成为中国企业界关注的热点,创建学习型企业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家在创建过程中容易迷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与创建学习型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是递进关系,即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平台,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能开展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包涵关系,即企业文化包涵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认为学习型企业是学习型文化,隶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平行关系,就像铁轨一样并行,没有交叉,也没有必然联系。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和学习型企业是一种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不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也不能分割开来,是相互平行而又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和学习型企业的落脚点都是加强和促进企业管理,只是管理形式和手段不同,也就是说只是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管理企业,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两者相比,学习型企业境界更高,发展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2005,(8):13-13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出征仪式。以此为标志,200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展开。400多万大中专学生将奔赴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政策宣讲、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参观学习等实践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发展是一个文化生态过程;其培养目标在于形成一种"双师"文化,即坚定尊重技术技能的教师职业教育信念、形成走近企业实践的教师态度、塑造行动导向传递技术技能的教师行为。基于此,"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确立一种整体性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文化价值观,创设基于团队的合作型组织文化,构建"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和教师文化"相融合的跨领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实现了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择业就业、服务社会的“四结合”,形成了以博士生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以就业实践为职业生涯指引、以博士生实践服务团为服务品牌、以短期挂职为公共管理见习载体的“四位一体”研究生社会实践体系,在人才培养、就业引导、服务社会、促进校地共赢诸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孙福 《华章》2013,(17)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班组:企业文化建设着陆点和升华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组是企业组织的“细胞”,是企业管理的最小单元和终端。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内共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要使先进的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要形成具有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培育机制,将文化管理的因子移植到班组,通过对软资源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软、  相似文献   

16.
一、校本与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但具有组织的一般特性,而且又具有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特殊性。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学校文化的特殊性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所以学校文化的塑造必须关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师生的日常行为。  相似文献   

17.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18.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19.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时代精华,实践的纲领。本文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结构的观点,比较分析了社会结构与文化的本质的关系;中西文化的理论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三个代表”的关系及其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