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梳理其研究现状,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F0002-F0002,F0003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一一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8位省内外知名学者与我校部分学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展开深入、  相似文献   

3.
从神话学的角度,探讨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产生的文化内因。在葫芦神话中穿插进民族起源说,融入各种民族同出一源、本是兄弟的观念,是普洱民族神话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普洱民族起源神话,突出地反映了普洱民族文化的亲和性和崇尚团结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以团结和谐为特质的普洱民族文化。认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深植于普洱各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同源共祖、民族认同的传统观念则是其产生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4.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新型民族关系的象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普洱各民族同源共祖、互为兄弟的民族意识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奠定了心理和价值基础;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前提和基础;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各民族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的团结精神,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内在动力;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民族地区灵活运用的成功典范和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探索和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酱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普洱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普洱市开发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修学旅游,不仅对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对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实践价值。提出了整合并挖掘普洱市旅游资源中的民族团结因素,打造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心,以民族团结碑和普洱茶为两个基本文化点,以民族团结园、普洱万亩茶园和茶马古道为三个景观要素的修学旅游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如何,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赢取"河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H大学也创先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分析H大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效果,提出了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相应对策:深化"以人为本"的"关怀教育"理念、完善基于"多元"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 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是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普洱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普洱的实践及成效,对普洱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型治理是近年来涌现出来杰出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范式的代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情感性、过程的长期性、效果的高效性和目标的战略性。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回顾广西60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程,对广西文化型治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0年的历史嬗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这一最大的群众工作,就要以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宗教和谐为落脚点,确保社会的稳定,为和田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我国的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因此,为加强与完善民族团结,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进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改造,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民族团结"的概念进行重新商榷和界定。但是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对"民族团结"概念与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可以在继续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民族政治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构筑"文化纽带"、加强法制建设、创新民族团结宣教模式等多种方式实现全方位、全方向的发展,努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云南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其经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大力培养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大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文章论述了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新疆跨跃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文章立足于新疆特殊区情,实现民族团结,要坚持从教育入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现,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要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祖国统一和边疆的长治久安奠定物质基础;要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切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社会建设中,为实现新疆民族团结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