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看了今年《新闻战线》第5期毛志远同志写的《“告记者”两面观》一文,本人感慨颇深。故也想就个人体会谈谈对“告记者”的一点浅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先后在所在新闻单位主持近10年的财贸报道。财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服务业、工商管理、物价等。因同市场和人民生活打交道,牵涉舆论监督的领域比较广,搞的批评报道也就多些。近10年来,经我参与和直接主持的批评报道达百余起,其中重大的、比较有影响的报道有几十起。纵观这些报道,总的来说,还是正确地在报纸上开展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从来不怕告,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因为我写的批评报道事实是准确的,被批评者可以从其它方面给我“捅刀子”,但他们却不敢拿着报纸对簿公堂。对“告记者”应有全面的认识。其一、告记者是历史的进步。以前,即使有了失实报道,被批评者也不敢去告记者。现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公民的被批评者在受到损害时,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利,那么,告记者是正当  相似文献   

3.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4.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湖南出版的《新闻图片报》设立“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的作者打官司提供补偿金和诉讼费。据《中国记者》统计,1988年全国30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因录用批评报道而被诉之于法庭成为被告。批评报道成了许多记者、通讯员望而  相似文献   

6.
1988年是“告记者热”的一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大书一笔。“谁人不把官司打,哪个不被别人告?”对于记者来说,当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过去写批评报道,了不起是挨总编辑的“克”,写个检查,报纸上发个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和副市长孙孚凌,12月8日上午会见了北京日报财贸部主任蔡赴朝和《窗口行业见闻》主要作者、财贸部青年记者邹波、严力强。在会客室里,陈希同与记者们一一握手,笑着说:“大伙儿这段工作很辛苦啊。”徐惟诚说:“财贸报道在新闻改革上有突破,群众比较欢迎,领导比较满意,社会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8.
《省城透视》是石家庄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其特色是由“记者主持人”负责节目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的全过程,又在屏幕上出镜主持节目。这些人的形象和声音虽不如传统的播音员潇洒、优美。但却以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调查、采访新闻事实,分析报道事件成因,大大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性和议论的权威性。我在这个栏目从事采、编、播工作4年有余,感触很深,体会颇多。 说起“新闻评论类节目”,人们往往习惯把它等同于“批评或揭露”,其实这仅仅是了解了“新闻评论”的一个方面。完整地说,“新闻评论”就  相似文献   

9.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0.
“问题新闻”是个新提法,可它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作为新闻的一个种类,它客观上早已存在,只是以前我们未能很好地认识它。问题新闻包括批评性报道,同时还应该包括提出并希望得到解决的某些问题的报道,这就不是单刀直入的“批评型”,而是属于发人深思的“思考型”了。譬如1986年第10期《新闻摄影》上刊登的摄影报道《洋娃娃还要抱多久?》,是《中国妇女报》摄影记者陈炼一对天津市玩具生产现状调查后发出的呼吁:在80年代的今天,天津市的玩具厂家居然还处于50年代的状况——只能生产洋娃娃之类的一般中低档玩具,希望有关单位对这件关系子孙后代智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我认为,这组专题摄影报道就不仅仅是批评天津市玩具生产没有搞好的情况,而是基于记者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级近20家报刊、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千余篇,按说够幸运的。可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 先说写稿吧。比如我采写的《清涧石板》在《陕西农民报》刊出后,就招来子不少非议,一些人嫌我报道了石刻的数量和收入,怕上税,反说我“吹牛”、“踩着别人的肩膀捞稿费”,还写信把我告到了《跌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将我列为本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的20位候选人之一,虽然最后没有入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我仍然感到满足与感动。因为这是对我及奔忙在社会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肯定与鼓励。今后,我将更努力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我1995年参加新闻工作,在时近9年时间里,先后从事过版式设计、编辑、记者,现在在温州都市报社会新闻部担任记者。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主要采写批评报道或暗访类报道。近两年来,我用报社配备的针孔式摄像机,先后采写、拍摄了《揭开席梦思肮脏内幕》、《大门紧锁出演“淫舞秀”》、《千里卧底揭火车偷渡黑幕》、《七天七夜追踪黑心猪肉》、《戳穿“联络员”的把戏》、《接客上路?先交保护费!》、《三万盗版带藏地下》、《记者亲历“招工陷阱”》等系列报道。曾多次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甚至找上门来,进行威胁恐吓。但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拍手叫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尽到了一个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报纸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应恰当地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揭露和批评阻碍改革开放的人和事,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新闻同行都感到舆论监督难搞.从客观上讲,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舆论监督深入开展的外部环境:被批评者当地组织不予配合;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干扰舆论监督.从主观上讲,记者的批评报道不准确或批评的方法欠妥,以致带来无休止的扯皮或引出“官司”.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改善,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要探讨的是舆论监督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记者采写批评报道的艺术水平.近5年来,我在编辑《舆论监督》(原《读者来信》)版稿件的同时,采写了42篇批评报道.这里,仅就采写批评报道如何选择题材,寻找角度以及方式方法,谈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百姓眼中,新闻记者历来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经济的巨轮,结束了新中国无新闻官司的历史,告记者、告新闻单位的新闻官司连续不断。就连创办68年从未遇到过“官司”的《参考消息》也被推上了被告席。对于迎面而来的新闻官司“狂潮”。一向被喻为“社会感应神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6.
推倒“篱笆墙”反映“大市场”杜祖基———从大连日报创办《市场周刊》谈财贸报道的融合性市场经济是讲融合的———行行业业都要进入市场,政府、企业、家庭,谁也离不开市场。这种特性,表明了我们过去那种新闻分工已严重影响新闻改革的发展;“财贸行业”报道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开展的主体性的讨论,也波及到了新闻学领域。在蛇年政治风波的紧要当口,有的人发表文章,说什么“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就是确立新闻的独立性”、“新闻改革如果能确定‘个人本位’的观念,新闻改革的理论基础也就相当清楚了。”(《新闻大学》1989年春季号)“文学和新闻都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近10年来,文学幸运地摆脱了政治的控制,新闻却不行。以前记者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现在的记者成了无自由职业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3期)“我觉得评论员们象笼中鸟、水中鳖,在有限的选题空间、语词空间‘解放思想,活跃文风’。”“我们必须落  相似文献   

18.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题目来看是对立的,但从内容上看,所引论点、论据却基本相同,只是各自作了不同的发挥。前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问题就出在没有注意上述三个“分开”。  相似文献   

20.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2):28-29
《再现时代长河中的真金子》、《为中外新闻人铸一座丰碑》、《“无冕之王”修筑的“长城”》、《一座指点经典新闻的文库》……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10多家新闻理论权威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或书评,对白庆祥主编的500万字《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进行报道和评论,在新闻界和新闻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白庆祥现任中国经济时报大连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这位1976年就投身新闻事业的黑龙江人,进过电台,干过杂志,编过报纸,他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不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在新闻理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