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赏识教育注意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条件和学习基础,善于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鼓励、期待、表扬、奖励等正面教育手段,展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的巨大魅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或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走进了“怪圈”或“误区”。主要表现在:   1.把赏识教育误为赞扬教育,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盲目肯定。盲目肯定,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结…  相似文献   

2.
正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会了诸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有些家长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不管孩子做什么,做法是否得当,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任由他去做,甚至鼓励他去做就是赏识教育。不料,这些所谓的“赏识”,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在赏识教育的实施中,部分教育者误解、滥用赏识教育,致使赏识教育走入了“误区”。本文试对赏识教育进行深刻的实践反思,以期帮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赏识教育,从而正确地实施赏识教育,达到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赏识教育”是以“赏识、信任、尊重、爱”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中充分肯定孩子,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应该承认“赏识教育”在实践中确实帮助许多家长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使孩子在“赏识”的眼光中自信、成功。但经过调查,发现在对“赏识教育”的理解上,有些家长只看到了一些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简单地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最终走进了赏识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冯嫣 《湖北教育》2005,(5):11-11
如今社会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赏识教育”的确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信心,但表扬就多多益善吗?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去幼儿园参加托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有幸听到一位母亲问道:“现在都主张‘赏识教育’,我和家人一直非常注意使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但孩子现在一点儿也说不得,太依赖我们的感情支持,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独立自信地去与人交往。我们真的很焦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像‘赏识教育’这样的专家意见。”  相似文献   

7.
黄翠华 《教师》2012,(27):20-21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来谈批评教育似乎有些“非主流”。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感叹:当今的学生是脆弱的一代。学生脆弱,家长也脆弱。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学生、家长似乎更加喜欢,所以,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可口”“甜口”“爽口”些,来顺应这一教育的大趋势。于是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普遍采用鼓励、褒奖的怀柔策略,批评这一正当且基本的教育手段被这个时代束之高阁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五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惯性地曲解了“师道尊严”的含义,无限放大了教师的权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平等和个性观念的不断张扬,师道尊严的传统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剑拔弩张,这些都曾深深困扰着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赵晓波 《考试周刊》2009,(14):203-203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众多教育方法之一.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诸多教师与家长的认同。本文针对赏识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问题,着重围绕学生自赏、教师他赏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蒋海菁 《山东教育》2007,(10):23-25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赏识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重视“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与“赏识教育”具有辩证关系的“批评教育”,使形形色色的“批评教育”背后潜伏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国赏识教育的创始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聋哑学校校长周弘更是认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