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陵叟》是自居易所写新乐府中的第三十首。诗题下附有小序:“伤农夫之困也”,点明写作此诗的意图。据《通鉴·唐纪·宪宗纪》记载:元和三年(808》冬到第二年春正月,江南各地大旱,灾情惨重,三月,长安城附近也大旱,广大农民困难已  相似文献   

2.
读点校本两《唐书》札记六则叶树仁一《旧唐书》卷16穆宗纪云: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丙午,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按《新唐书》卷8穆宗纪云: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闰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资治通鉴》卷241,宪宗元和十五...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 ,此时正是诗人白易居情感受挫、孤苦彷徨之时 ,《长恨歌》则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在诗中 ,诗人通过欢散悲来的李、杨之恋 ,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透彻地表现了白居易的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佛家的轮回之念和道家的玄冥意识  相似文献   

5.
《遣悲怀》三首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为追悼亡妻韦丛所作的组诗。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科授校书郎职,并与二十岁的韦丛成婚。宪宗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病卒,时年二十七岁。爱妻“忽分形而独飞”(《祭亡妻韦氏文》)后,元稹悲恸至极,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他后来在给白居易的信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首,取潘子悼亡为题”(《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叙诗寄乐天书》)。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的《长恨歌》,问世至今将近一千二百年.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历来评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一为爱情说、二为讽喻说、三为两者兼有说.这种见仁见智的见解,不足为奇,因为人们的阅历、学识、修养不一样.但在今天,运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卖炭翁》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举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14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过着退隐的闲适生活,享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诗二千九百多首。《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有他的传。  相似文献   

8.
《秦中吟》、《新乐府》是白居易两组著名的讽谕诗。白居易的研究者多数都认为《秦中吟》的写作后于《新乐府》。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清人汪立名。他在《白香山年谱》中,系《新乐府》于元和四年、《秦中吟》于元和五年。《新》诗系年想必依据其序,《秦》诗系年,他除了在《不致仕》的笺注中作了一个推测外,未言及其它。依从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由忠州返京的具体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四月初。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的精神处于矛盾的两极状态:既获得了诸多快意、欣慰的补偿,又难免陷于焦虑、失落的境地。白居易毅然辞谢中书舍人一职而请求外任的原因在于朝政乖舛及其忠而不用。《忠州刺史谢上表》与《杭州刺史谢上表》真实地展现了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欲振起又主动放弃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由兼济而独善的真正起始时间应以自请出刺杭州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选自《韩昌黎集》。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贞元进士,宪宗时,随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叛乱,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为刑部侍郎。唐宪宗崇奉佛,迎凤翔法门寺佛骨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上当     
1971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在北京故宫举办,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两件文书,一件是白居易的《卖炭翁》诗,署坎曼尔元和十五年抄;一件是作于元和十年(815年)的三首诗《忆学字》《教子》和《诉豺狼》,署名也是纥坎曼尔。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在新疆发现了唐代的汉字文书,自然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元白诗派的五言长篇排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白诗派的五吉长篇排律,是元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元和体”,是元和时期诗坛上流行的某些创作倾向的概括。最早提出了“元和体”这一名称的是元稹。元和十四年(819),他任膳部员外郎时,献待于宰相令狐楚,①在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中明确了“元和体”的由来和宪宗末年人们对“元和体”的认识。首先,“元和体”始于元和五年(810)元植贬居江陵后元白二人的制作,然后是“江湖间为诗者”和“新进小生”,竞相仿效,遂成风气。其次,元和体的内容主要是指“杯酒光景间”的“小碎篇章”和“次韵相酬”的“于言”、“五百言律诗。”…  相似文献   

13.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14.
历来治唐史者论述宪宗的元和中兴,都侧重从削平藩镇割据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宪宗是如何处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以及地方民族政权的关系的,却往往被忽略。本文对元和时期的回鹘、沙陀、南诏、吐蕃与唐朝的关系等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元和中兴与唐宪宗采取的边防措施有关;认为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是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千古绝唱,脍炙人口,都是白居易的长篇名作。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当时流传甚广,市井街巷无不书,稚童妪叟无不道。白居易逝世时,唐宣宗还写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当时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现留下的诗还有近三千来首。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之衡在上  相似文献   

16.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唐王朝平定淮西的战争胜利结束,使当时十分严峻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李唐王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因而有了复兴的转机。为庆祝胜利,褒扬功德,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818)正月下诏,命刑部待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亲身参加了平定淮西的战争,曾任行军司马、判官、书记,又是当时文坛名士,由他撰写碑文,当然是最佳选择。韩愈也确实不负厚望,劳心焦思,认真推敲,花了70天的时间才撰写完毕,得到宪宗皇帝的认可之后,刻于石上,立在蔡州的紫极宫。但是,韩碑立起不久,便遭到强烈反对:首…  相似文献   

17.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4,(12):21-21
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在羁旅漂泊、颠沛流离中过了半辈子贫困生活的白居易,通过几次科举考试,终于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官职。从此,白居易步入政治舞台,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白居易在任期内,亲眼看到了唐代官僚政治的腐败,也亲身体会到了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疾苦,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源泉。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著名诗篇《长恨歌》和叙事诗《观刈麦》,就是白居易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优秀篇章。  相似文献   

1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晚年经常吟诵、并向周围同志推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放言》之三。全诗是: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写于唐宪宗元和10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已经44岁了。这之前,他35岁开始任左拾遗,并以诗歌做为向皇帝推行谏议的工具,“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下许多使权豪贵族们“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的讽谕诗。他因极言直谏,终于得罪了最高统治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即现在江西省九江,诗人赴贬所路上,  相似文献   

19.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20.
何青春 《考试周刊》2010,(41):20-2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