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花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分析了禾本科33个族、174个属(632种)的花的性状;讨论了重要性状演化   的趋势。根据花、尤其花中鳞被的比较形态,把禾本科植物的花概括为三大类型七个亚型:竹   型(包括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早熟禾型(含早熟禾亚型)和黍型(包括画眉   草亚型,真黍亚型)。其结果与花的基本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以及与幼苗基本类型、颖果基本   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是一致的,即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  科,黍亚科。  相似文献   

2.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划分为18个类型9个亚型,用图解释了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进化的主线是:暗罗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土)→紫玉盘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于种壳中,下胚轴伸长)→木兰型(子叶具吸收兼光合功能)→蜡梅型(子叶具光合功能)→樱型(子叶具光合兼贮藏功能)→樟型(子叶具贮藏功能),其他类型或亚型则为进化的旁支或盲支。根据幼苗类型来判断,现存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应为番荔枝科。  相似文献   

3.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对中国姜科Zingiberaceae中的2亚科(姜亚科、     闭鞘姜亚科)、3族、18属、89种、3变种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结果。根据萌发孔的有无,将本     科的植物花粉分成两大类型,无萌发孔型和具萌发孔型。根据花粉粒形状、大小及萌发孔的类     型和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在两大类型中又区分为6亚型和2组。在无萌发孔类型中有:光     滑亚型、具刺亚型(内分短刺组和长刺组)、具条纹亚型和具脑皱状-负网状亚型,在具萌发孔类     型中有具沟-孔混合亚型及具散孔亚型。本文从花粉学的观点,对科内某些分类群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刚从小孢子囊中散发出的银杏Ginkgo biloba L.成熟花粉为圆球形,具有巨大的单一萌发区。萌发区由两部分半圆形的、几近垂直的外壁围成。除萌发区外,花粉的外壁被有较致密的不规则的纹理和小刺。当花粉在空中或冷储条件下滞留一段时间后,即转变为两侧对称的船形,但在培养液中又很快转变为近圆球形。离体和活体实验都表明,银杏雄配子体萌发初期,管核都转过了一定的角度,并继而发生侧向萌发,但没有活性的花粉除变为圆球形外无其他变化。这些表明,花粉管的内部特征决定了银杏雄配子体侧向萌发的典型特征。这一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加上银杏花粉的特殊形态特征,与苏铁属、松属等有明显的区别。这可能是银杏特殊系统位置的一个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泽泻科11属27种代表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系统描述了该科及各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将泽泻科植物的花粉划分为3种类型,即少果泽苔草型、慈菇型和泽泻型。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并依据泽泻科植物祖先类群的花粉具有船形、具单沟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明显的刺状纹饰、覆盖层完整无通道等特征,作者认为泽泻科植物花粉形态的如下演化趋势是明显的:由船形演化为卵球形、球形和多面体球形;由单沟萌发孔经过一无孔的中间类型演化为散孔类型;孔膜由光滑演化为具颗粒和小刺;萌发孔不内陷进化到内陷;花粉粒外壁的刺状纹饰逐渐过渡为颗粒状纹饰或者消失,以及覆盖层由无通道到具细通道和通道。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老裸子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雌性生殖器官形态学本质的问题争论 很多,因此这一类群的分类位置尚存争议。本文进一步发展了Florin提出的“种鳞复合 体(Seed-scale complex)”概念,提出解释裸子植物生殖器官形态演化的“苞鳞一种鳞复 合体(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概念和演化理论,并试图用以解释银杏的生 殖器官形态学本质和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有关问题。由银杏着生胚珠的结构(Ovuliferous structure)生于可育短枝上鳞状叶叶腋的事实,赞同该结构为次级轴性(枝性)性质,提 出该次级轴性结构及连同下部的鳞状叶相当于裸子植物大部分类群所具有的苞鳞—种 鳞复合体(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并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古老性质,可能 代表着苞鳞—种鳞复合体较原始的形态式样。该结构的鳞状叶与可育短枝上正常的营 养叶均为不育苞片的性质,鳞状叶叶腋生出的长柄则是次级轴性结构的次生性伸长,长 柄上部二分叉的着生胚珠结构相当于该次级轴性器官仅存的极度退化的二枚可育叶性器 官,而整个可育短枝相当于一个分化程度很低的复合大孢子叶球。银杏生殖器官中的某 些性状与苏铁十分相似,但由于苞鳞一种鳞复合体的出现,标志着这一类群已远较苏铁特 化,并应与所有具苞鳞—种鳞复合体的类群在同一条演化线上,即苞鳞—种鳞复合体 演化线(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 evolutionary line,BS-line),而不具苞鳞 —种鳞复合体的苏铁类(Cycas)则构成裸子植物中的苏铁演化线(Cycas evolutionary line,C-line)。银杏大孢子叶球的式样,可能代表着裸子植物一种早期的原始大苞子叶 球式样,为古裸子植物不甚分化的可育枝条向高度压缩和变态的可育枝条(苞鳞一种鳞复合体及典型的球果)演化的一种中间过渡式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形态地理和细胞学角度对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和甘菊D.lavandulifolium (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的形态变异的规律和趋势,形态特征与核型特征的 联系以及野菊和甘菊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形态特征或从核型特征看,野菊和甘菊都是多型种,且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演化关系;根据对各类群形态特征和核型特征的比较,作者认为,杂交在野菊和甘菊多倍体起源及其核型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木材构造特征在裸子植物系统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木材构造特征的进化趋势对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杉纲内各目、科的系统位置和等级 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1.南洋杉科可从松杉目中独立出来成立南洋杉目。2.银杏更近于松杉目而与苏铁科有明显区别。3.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应置于南洋杉科之后,松科之前,三尖杉科与红豆杉科亲缘关系更接近。4.建立金松科是合理的。5.为侧柏从崖柏属中分出成立侧柏属补充了木材方面的证据。6.进一步探讨了松科中一些属的系统位置,并建议松属可区分为三个亚属。7.穗花杉属置于红豆杉科中更为合适。 8. 同意郑万钧在铁杉属内建立长苞铁杉组。合并黄山松和台湾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鬼灯檠属Rodgersia Gray的染色体数、花粉体积和纹饰、萼片数目、萼片脉序和脉型、萼片腹面毛被、花梗和花序轴毛被、叶的类型等关键性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进化顺序,依据性状的系统发生,绘制了鬼灯檠属的瓦格勒尔系统树;确认本属有5种和3变种,其中以R.podophylla为最原始,R.nepalensis为最进化,而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和R.pinnata则居于两者之间。本属分两组Sect.Rodgersia,仅含R.podophylla Sect.Sambucifolia J.T.Pan,含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R.pinnata,R.nepalensis。依据种的主要分布区,划本属植物为4个分布类型,即: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秦岭—大巴山分布,横断山分布和东喜马拉雅分布。笔者认为,本属的起源地在日本-朝鲜一带,横断山地区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属的散布路线是自日本—朝鲜,经秦岭—大巴山,通过横断山地区而进入东喜马拉雅,本属的起源时间,当在晚第三纪以前(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此外,还报道了鬼灯檠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颖果形态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观察了31个族109个属324种禾本科植物果实形态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性状演化的趋势及其与分布区和生境条件的关系。根据果实大小,整体形状,腹面和脐的形态,胚与果的长度比值,果端有无茸毛,花柱是否宿存,尤其横切面轮廓等,将禾本科的颖果形态划分为三大类型七个亚型。  经过与细胞染色体、胚体、幼苗和植株各方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证明与颖果形态的七个基本类型相对应,在系统分类上是七个亚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国产棕榈藤3属21种茎的表皮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首次报道了棕榈藤茎表皮细 胞的排列式样,并结合表皮细胞类型和气孔、“反射体”的有无等特征,将国产棕榈藤茎的表皮组织划分 为3种类型3种亚型。(1)钩叶藤型: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细胞交错排列呈砖墙状。(2)黄藤型:表皮细 胞为不规则的四边形,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网状,如龟背。(3)省藤型:A亚型,表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排列 呈网状,气孔平列型或四轮列型;B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形,细胞交错排列呈砖墙状,细胞长轴平行于茎轴,气孔梭状四轮列型;C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形,垂周壁呈波浪状,细胞交错排列如砖墙状,细胞的长轴.平行于茎轴。本文还讨论了棕榈藤茎表皮组织的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chromosome  number  and karyotype  analysis  of Cycas panzhihuaensis endemic to China.  The material was collected from Dukou, Si- chuan. It is a diploid species, with 2n=22=2m+4sm+4st+l2t. The karyotype of Cycas panzhihuaensi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Cycas, which was known to be 2n=4m+8st+10t.  The former is a new karyotype in the genus.  The authors briefly discuss karyotype evolution of the genus Cycas in this papar.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观察了代表22个族76个属的203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发育过程和 各种性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性状的形成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关系及重要性 状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胚轴和根系发育的不同形式,将禾本科幼苗划分为三大 型:竹型、狐茅型和黍型。根据苗叶和不定根的特点,又把这些大型分为七个 亚型: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狐茅亚型、画眉草亚型和真黍亚 型。  经过与胚体和植株各方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证明与幼苗形态的七个亚型相 对应,在系统分类上是七个亚科: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狐茅亚科、画眉草亚科和黍亚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als wi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n seedlings and adult plants of 5 species of Chinese Calycanthaceae.  The germination of seeds, morphology of cotyledons, hypocotyl and primary leaves of these species are enumerated, for example, the Chimon- anthus campanulatus,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half-hypogaeous and tetragonal coty- ledons, whereas other species epigaeous; the cotyledons of Calycanthus  chinensis  is obtriangular, Chimonanthus praecox, Ch. salicifolius and Ch. nitens are reniform.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se adult plan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4 species of Chimonanthus are keyed.  In addition a new species, Chimonanthus campa- nulatus, is described and it represents a more primitive type of the genus.    相似文献   

16.
红豆杉属叶子的表皮特征与分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红豆杉属(Taxus L.)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从表皮结构特征讨论了 它与该属各个种分类的关系。     红豆杉属叶片下表皮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I.乳头状角质钉大而密集,圆 形,遍布于气孔带及中间区;II·乳头状角质钉小而分散,呈圆形或条形,除气孔带及其相邻的 部分表皮细胞有乳头状角质钉以外,中间区有几条长形薄壁细胞明显地不具角质钉;III.乳头 状角质钉的形状基本与类型II同,但在中间区有成片或零星分布的具角质钉的细胞。     由于红豆杉属叶片表皮结构类型并不专一为某一个种所特有,且它们与各个种的外部形 态和地理分布之间存在着重叠与交叉,故以表皮结构类型作为分种的根据常常使该属在种的 划分上带来混乱。因此,红豆杉属表皮的结构类型,在本属各个种的鉴定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特征,而不应成为定种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