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正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性"存在一定争议。许多国家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外交项目,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为自身营造有利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些国家则主张以国民而非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外交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在公共外交领域,"政治舆论外交"和"文化存在感外交"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这两方面来诠释公共外交的  相似文献   

2.
任晶晶 《对外大传播》2013,(7):31-32,34
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际社会往往依赖一国的国家形象来预测他们的未来行为。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舆论战的重要战场,成为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力和利益博弈的"政治牌"和"外交牌"。(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中国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从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在话语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不足,可以起到管中窥豹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处于弱势的新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强势外交,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其中的经验可总结为:1.高度重视非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对非提供政治、经济和外交支持;2.周总理三访非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巨大感召力;3.舍得投入,采取了大力援助、民间外交、媒体投放等多元化战略。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西方描黑"和"非洲担忧"的相互结合,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存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又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和话语权建设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中有机融入政治话语的宣传,有利于积极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南粤古驿道网站中Global Sharing英文栏目为例,分析和提出文化遗产外宣中的政治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策略.国际传播策略包括贵在"自然融入"、重在"生动形象"、妙在"借他之声".翻译策略包括采用"直译法+注释法"翻译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风靡全球的"习式外交"、"丽媛风"不仅聚焦着亿万中国人的目光与殷殷期盼,更承载了习总书记和第一夫人的文化底蕴与人格魅力,突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外交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深情演绎,在国际社会日益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关切,其依赖于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恰当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秩序,不断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公共外交中话语表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国际二战类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创新对外交流形式,运用人性、和平、记忆、艺术等"世界语"开展"广场外交""展厅外交""智库外交",以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取得一定成效,也为纪念馆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创造性发挥作用做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科学议题转变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议题,其背后彰显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利益和外交力量的角逐。在这种复杂利益矛盾的背景下,德班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气候传播更加主动,传播策略更加多元。但德班气候大会之后,中国媒体在气候传播与环保形象建构方面仍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如:进一步明确中国环保形象的定位;政府作为气候谈判和气候传播主体要积极提供信源;政府要积极参与不同社会机构、团体的气候传播活动,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传播主体,形成传播合力,突出气候传播的人性化和真实感;应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全民传播与全民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讲述中国故事存在一些外部挑战,例如海外受众对中国存在着负面刻板印象、认知偏差以及情感失真的问题。对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创新。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柔性叙事和软性传播具有积极价值,值得进行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曾创建"少年中国学会"的王光祈,在留学德国期间,潜心研究中外内政外交,系统梳理以外交立国、以外交促民族复兴的宗旨、原则、途径和策略等,明确提出胸怀世界、顺应潮流的外交基本原则和实力外交是立国之本、文化与国民交流是外交拓展的首要途径等外交新思维,在近代中国振聋发聩,于今天我国外交的发展亦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1.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1,(5):64-64
《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王坚是南加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著述。该书就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扩张,中国的形象设计及其影响,成长中的中国政府发言人体系,中国的企业外交,海外华人、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11,(1):44-44
近日,“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此次研讨会旨在从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解读公共外交这一课题,以不同交流方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顾钱江 《对外大传播》2016,(4):13-14,22
正"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新提法通俗生动,透露出深深的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摆脱"挨骂",是对外报道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脱了贫穷和落后,成为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强国,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心。但是,和自己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时代、历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深入剖析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的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中呈现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实践发展中突显系统性、协同性的特点。在议题与领域层面,深挖中华文化传播内涵,探索符号化传播路径,并依托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国际传播内容的叙事框架及话语策略,对理论的深层使用体现出了学者对国际传播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国际传播的实践彰显合作与发展主旋律,各主体间交织协作,依托企业品牌“出海”、全媒体矩阵构建,着力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模式。未来仍需进一步重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含量,完善理论构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本土化进程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新实践、新经验。做好相关理念及实践的对外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增强我国在海外舆论场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感召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外交、官方对外宣传平台、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协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具体而言,要强化共享理念和多元共识,引入"议题管理"新思维;探索多音齐鸣的"复调传播"模式,形成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全媒体传播;调整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坚持"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外交官员之间的“密室外交”已经不再方便,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单向的“宣传”和“传播”迅速地让位于公众广泛参与的双向或者多向交流。作为营造和管理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国际潮流和一门新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引领方式。元首外交即通过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直接出面以多种方式参与和处理对外事务的外交活动,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①截至2019年6月,作为国家元首的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来8次访问俄罗斯,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晤近30次,开创当代国际关系中元首外交新高度,开启了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自贯穿2015年的"穿梭外交"开始,经3月亚洲博鳌论坛、9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到年底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我国外交亮点频现,对外传播策略也展现出新的特质。例如,在官方外交通道与非官方外交通道中出现了"新渠道",传播内容更为多样化,新兴媒体传播成为重要手段。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外交热点事件为切入,观察新闻媒体的报道呈现与传播模式,从而探讨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转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