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频密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国发表了数十次重要演讲,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文明观"及"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直面问题,主动发声,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为对外传播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对对外传播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话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与邻国:推进共同繁荣与发展"国际学术论坛2014年5月27-28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22个邻国的智库代表参加论坛,他们就共同繁荣与发展、互利共赢经济合作、区域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合作、人文交流和建立智库交流合作等4项议程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在论坛上呼吁:以互信互惠之双轮,推进东亚合作繁荣。他建议:坚持增信释疑共同交流;推进战略对话使新兴力量加入东亚地区安全架构重建;提高地区合作,加强海上危机管理机制,以应对地区出现的新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努力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让沿线各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助力。3年来,中国各省区市也把各自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积极推动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陕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  相似文献   

4.
去年以来到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仅是世界媒体所"热议"的话题,而且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在各种场合的频频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鲜活而有特色的话语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界的各种解读。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纷纷猜测,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5.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亚欧非3个大陆开启了广阔的合作前景,得到了沿线各国的高度认同。3年来,合作成果颇丰,如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建设正蓬勃开展;中印尼高铁合作、中非合作等合作样板获得国际认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资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14日-15日,初夏北京,生机盎然。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与会领导人和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绘发展图景。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国际会议,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修路、茶叶、筷子——论坛上的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新实践、新经验。做好相关理念及实践的对外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增强我国在海外舆论场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感召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外交、官方对外宣传平台、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协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具体而言,要强化共享理念和多元共识,引入"议题管理"新思维;探索多音齐鸣的"复调传播"模式,形成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全媒体传播;调整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坚持"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建设和比较优势,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使命为目标,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中国之治"理念,为处于动荡之中的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讲好"中国梦"故事为旗帜的对外传播大局离不开一个"情"字,那么讲好新时代"中国之治"理念,更要突出一个"理"字,用"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寻求更为广泛的世界认同。"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源自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获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西方主流媒体把习近平称为中共首个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正是从全球视野的宏观层面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的对外宣传思想从宏观上把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国际影响力;从操作层面上强调把握传播规律,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目标;夯实国内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主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外宣思想结合当前国内外具体形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共历届领导人的外宣思想,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九届亚洲安全大会上,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上将代表我方重申了我国首倡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阐释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三个战略安全目标,提出了构建新型安全伙伴关系的五点主张,并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明了中美军事交流出现障碍的原因与责任,成为大会的一个亮点。而就在几年前,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正>外交部前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前副主任何亚非在2017年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的《新时代的外交新脉搏》一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定义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又符合绝大多数国家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些都是建立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基础之上的。2016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由生态文明视角切入、讲述中国生态观,是能够凝聚共识、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这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的重要时间窗口。碳中和传播既有国际社会的外部需求,也有当前中国主动承诺、体现大国担当带来的先天优势,亦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议题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碳中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对外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文化内核,还可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扩大国际"朋友圈",续写中国"蓝天故事",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当前,只有及时抓住碳中和传播窗口与机遇期,才能有效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外宣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写会译还不够,还要做到能言善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外宣机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的中央,拿起话筒的那一刻就要做好"讲"的准备:讲述、讲理、讲学、讲演,关键在于"说",在于"讲",在于磨"嘴皮子"。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形象,从成立初期的单向书面传播以及被动的他塑,到现在国际大众传媒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自塑,外宣工作者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外,还应当在提高"辩力"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媒体报道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是在世界权力由西向东转移之际中国话语的一次创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亚洲到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已100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地位突显,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是新时代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周边国家切入,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2 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发展策略。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一带一路"为全球不同民族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回望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安全、人口问题、卫生问题、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解决方案。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二级价值观,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形成的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卫生命运共同体等。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上将其概括为"一带一路"。以下是我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媒体作为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可以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东盟国家当中,老挝与中国地缘相近、制度相同、信念相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两国在媒体合作领域,也呈现出日益紧密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