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l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人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网,首次对“两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成为这“亮点”中的一个光彩夺门的“光源”。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1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大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历来被中外媒体当作是捕捉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信息富矿。2006年3月3 日至3月14日的“两会”,更是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记者来报道,其中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新闻机构的4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创下了“两会”报道史上记者人数最多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的一个章节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温总理提到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并加重语气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时,几秒钟内会场连续响起两次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为将百姓声音和意愿送达两会,2月5日,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和人民网就网友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关键词,特别策划制作了“2008年全国两会大型专题调查”。截至14日14时,已有2万多人参与投票。网友留言评论325条。本次调查涉及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收入分配、社保养老、住房保障、就业问题、教育公平、司法公正、劳动者权益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大部制”改革等30个。  相似文献   

6.
人民网、新华网推出新业务用手机报道“两会”2005年2月24日,人民网与中国人大新闻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共同开办的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站(wap.people.com.cn)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正式开通仪式。无线互联网是以手机为媒体终端建立的无线网络,随身性极强,相比于有线互联网络,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这次人民网与中国人大新闻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合作,除了继续以手机短信报道“两会”新闻外,首次推出了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新闻网站——“两会”无线新闻网站,这是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第一次以无线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7.
历次“两会”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都努力在增强对外报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不断开拓创新,每年上“两会”之前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两会”之后进行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两会”首次准许境外媒体记者在征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人同意后,可进行直接采采访,在他们看来,这是《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后的第一次演练,并把“两会”采访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中国对国际媒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每年的“两会”都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大事。“两会”议题均关乎国计民生,信息量大,富有新闻价值。但在“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既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要与境外媒体竞争;既要面临同类媒体的竞争,也要与异质媒体竞争,这就对我们的“两会”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圈》2010,(10):16-16
2009年异常热闹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全国两会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通过网络与网民网聊中提到自己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意在提前释放部分“房压”。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两会”历来都是亿万人关注的焦点,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全国“两会”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进程。2006年三月,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为首都北京增添了春的气息。有人说,今年的“两会”是中国人用智慧决策未来,用爱心规划家园,用责任拥抱世界。它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它给信息传递者——媒体,提供了一场“盛筵”。“两会”上,海内外数百家媒体、2000多名记者,齐聚北京,媒体之间的竞争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两会”的声音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各地。记者的身影闪现在会场内外,构成了“两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结束了夜以继日的紧张采访,还带有一身的征尘,但谈起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许多记者还沉浸在感奋中。我们向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今日中国》、中国网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上会记者们约稿,请他们谈谈是如何报道“两会”的,“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的形式和内容,他们是如何在媒体大战中挖掘独家新闻的,他们在“两会”中的感受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这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两会”体会的文章。也许他们记下的并非都是重大事件的全部,有些不过是点点荧光。但正是这点点荧光,汇集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灿烂星河。同时他们的经验中也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两会”本来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近二十年,外国媒体对中国“两会”给予了超乎以往的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他们希望通过中国“两会”来及时了解中国的最新政策变化发展。“两会”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2008年“两会”报道的主要选题集中体现在特别节目《民声与民意》中。这是一档以“两会”议题为由头,观察、解读、分析、评论中国热点问题的日播节目。从节目风格上来说,《民声与民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追求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从内容上来讲,主持人每天围绕一两个主题开展访谈,并穿插记者在会场采制的动态消息和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6.
建立古镇博物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次出席“两会”,都如沐春风。今年的“两会”尤其这样。今年政协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关于在重要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1,(2):65-65
全国“两会”将在北京举行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分别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在“两会”审议通过后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两会”在全世界受到的关注度也在逐年提高,比如今年报名采访“两会”的外国记人数就增加15%。毫无疑问,“两会”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契机。如何抓住类似“两会”这样的一年等一回的难得机遇,充分实现中国向世界的有效传播,确实应成为每一个外宣工作,特别是发挥着外宣主渠道作用的新华社记编辑们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次的“两会”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两会”报道有两个特点:最大的现场性报道和最大的程序性报道。一方面,“两会”信息海量,新闻不断;一方面“两会”突发情况少,新闻难出彩。这要求记能从细节中发现魔鬼。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本刊推出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海内外媒体看“两会”》的专题报道。专题一经推出,就在媒体和“两会”代表中引起了反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进行了转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再次出击,就“新的对外传播形式下,如何向世界推介和树立自己的形象?本地区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和瓶颈是什么”等问题,与代表进行了沟通与对话……下面撷取一些观点,以飨读者,希望能为在对外宣传战线上工作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