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7,(6):85-90
丧能否歌的问题,从先秦开始争论直到晋代才算有了结果。主张者认为丧歌的音调哀切与葬仪符合,反对者却认为丧歌大声与周礼相违。结果是双方和解,所谓"衔枚"与"挽歌"并行;丧为何歌的根源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护尸"习俗,只有发声、扣弓才能达到驱禽的目的,后来演变为唱丧歌发声还能通知邻居亲戚等家有丧事,也能帮助丧家守灵、消寞等;而且,在丧歌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时代、民族,政策、社会心理、审美趣味等的因素也导致其在功能、时间、内容、修辞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是丧事习俗之一,学界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跳丧舞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跳丧舞与土家族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却关注较少。本文以近代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舞为中心,考察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借此观察跳丧舞在民众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民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武陵地区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巫文化经典——跳丧,体现了土家族开朗的民族性格、良好的心理素养、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友好的民族关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盛宴等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4.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但仍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滋生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出现政治信仰迷茫问题、助长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等问题。针对大学生"丧文化"现象,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大学生创造合理的宣泄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给予大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体系是一种动态构建生成的过程,网络语境下"丧文化"的"致郁"风险与"治愈"价值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面临"话语表达不足"的困境,通过一系列的"丧"话语实践进行情感互动与构建群体认同.然而,"丧文化"的泛滥使消极情感不断蓄积并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而产生"致郁"风险."丧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异军突起,其主流表现形式之一"丧文化"也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基于"丧情绪"的产生诱因、传播路径和群体影响等方面对广东省H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并基于调研数据样本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袁茂雄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3):12-14,47
本文在考察了以往各家对庄子"吾丧我"的注疏后,通过对上下文结构和庄子设计的对话场景的分析,并参考庄子面对的时代问题及言说对象,认为"吾丧我"中的"吾"、"我"是不同的,"我"是一种役于物的身心境界即形躯和心智都陷溺于物的样态,"丧我"包括丧"形躯我"和"心智我"两个方面,"吾"是一种"齐同万物"、"虚明"、"大通"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造就了"歌丧哭嫁"的特色习俗音乐。本文从打喜花鼓、哭嫁歌、撒尔嗬、上梁歌等音乐向我们揭示了土家族习俗音乐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开丧是壮族师公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对研究壮族的生死观、道德观、壮汉文化交流以及师公教的宗教属性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吊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相似文献   

12.
论丧仪中的戏曲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的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除煞驱邪,以使丧家“清吉”;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月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词人、词学家,也是我国古今词人中存词最多的杰出词人。月人的词作,内容包罗万象,凡小说、散文、诗歌能承担的反映生活的功能,月人的词都可以承担。《何满子》叙写游泳池开业,《浪淘沙》叙写观山,皆能言人所不能言,令人生发豪情。  相似文献   

15.
自花间词诞生后,其在词史上的价值被词学家开始关注。宋代文坛上,词学家多赞誉花间词的体制精巧、格调优美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其属于艳情词,有害于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金元时期,批评家直接指出花间词是亡国之音,此时的文人也有推崇花间词的,说其能婉转地表现情感,实质是尊崇词体文学;明代文坛,推崇香艳的审美风尚,词学家对花间词的评价认识在此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词学家从花间词的字法、句法、格调、意境等方面对花间词进行整体研究,进而极力推崇花间词的创作模式;清代词坛上,词学家继续延续明代文坛对花间词的认识,其中陈廷焯评其"沉郁"、况周颐评其"穆境",是对花间词给予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郭金秀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5-46,8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社会里,”阿尔贝·加缪这样写道:“任何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的人都有可能被判死刑。”这句话可能看起来让人费解,过分夸张,还带点自我放纵之感,但在《局外人》中加缪让这句话耐人寻味并使其产生了醍醐灌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19.
建造苗族“祭祖寻根”敬仰圣地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地理区位、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及存在状况分析表明,贵州榕江具有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绝对优势,是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理想之所,建造要求修缮扩建苗王庙、构建苗王庙群,恢复设计集神圣、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祭奠仪式,研究确定祭奠时间日期,使之逐渐成为传统节日,并将苗族古文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建造成苗族文化“寻根”之所。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