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将着重就维吾尔谚语中的数字文化展开表述。维吾尔谚语中,运用较多的数字有一、七、九、四十等。从维吾尔谚语中的数字文化可以看到宗教文化演变发展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得知维吾尔谚语中的数字文化受到了文化背景、宗教等的影响,并与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垄林"傣族纯朴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林”是傣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傣族人民纯朴的生态观。章分析了“垄林”的七种主要生态功能,提出对“垄林”化必须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以后 ,为实现其永久霸占的野心 ,对东北进行了大量移民。特别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又进行了青少年移民。“青少年”移民与一般的农业移民不同 ,它的军事战略目的十分明确 ,它实际上是关东军的兵源储备 ,起到了强化对苏军事防御、镇压东北抗日武装的作用。日本的“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4.
数字除了指称事物实际数量的多少外,其意义还可以虚化,可以代表“多”“少”或其他特定的含义。一、三、七、四十、一千等一些最常用的正整数,在维吾尔民间传说,故事,寓言,歌言,歌谣和熟语等学形式中,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内含,具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和衬托等浓重的修辞色彩。深入研究维吾尔语中的数字,对语言学,修刮学,民俗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而言,教师的“日常生活”[1]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教师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教育改革必须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为基点,改变当前“功能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还给他们以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回复他们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对教师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有助于揭示教师潜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当前教师“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初,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对维吾尔人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纳扎尔霍加·阿不都赛买提正是在那个时代从事文学创作的。在那个黑暗笼罩的社会,他以“维吾尔之子”为笔名在中亚地区的报刊上相继发表许多反映维吾尔人民疾苦的作品,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位在维吾尔文学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作家至今未做过介绍。本文主要介绍纳扎尔霍加·阿不都赛买提的文学创作活动和生平。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汲取了东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医药文化精华。本文依据谚语实例,探讨了维吾尔谚语中包含的维吾尔医学的治疗原则:顺应体质、表根慢急、助防驱邪、七因制宜、及治防变等。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浙江遭遇了严重的“电荒”,缺电的同时,各中小城市还严重缺水。缺电缺水缺能源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把科学探讨各种节电节能的方法作为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11.
回鹘文是在9—15世纪为维吾尔及中亚诸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对它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突厥语及近古察合台语。论文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  相似文献   

12.
汉语里的“啊”在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且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意义,当然在维语当中也有相应的语气和意义。它带什么样的语气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句子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看作是都是同一个意思,而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和意义。把它用维语表达时要更加注意句子的实际意义和具体语气,使用适当的语气词或词缀。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的祖先是古代回鹘人,古代回鹘语是西部裕固语的主要嫡亲语言。通过西部裕固语中对戏剧的称谓是耶尔"yer"和回鹘文献语言中对歌唱称谓依尔"yir"的比较,我们有理有肯定古代回鹘人对戏剧的称谓也是依尔"yir"这个词。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研究表明,非母语学生与母语学生的数学学习相比较,容易产生障碍或困难.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维吾尔族"双语生"数学学习障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哈丽黛·伊斯拉依里是维吾尔当代文学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与张爱玲的《传奇》在文本中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具体体现在婚姻、内审、解构等方面。论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剖析了传统男性文化在生活中(尤其在精神层面)把女性桎梏于无形的网中的现实,揭示了女性生存悲剧的客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民俗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极具地域性、固化性、传承性和宗教性等特点的维吾尔馕谚语进行较为详细而全面的梳理和解构,阐述了维吾尔馕谚语中的馕是神圣的,是生命之本,是富足的标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维吾尔族人对馕的这些认知在日常的食馕过程中,会广泛而持久地在其心理层面不断积淀,产生模因效果,起着一定社会教育的心理暗示及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公元840年,由于内部争斗、外族入侵,加上自然灾害,漠北回鹘汗国分崩离析,部族向西、向南迁徙.其中,"葱岭西回鹘"和"高昌回鹘"这两个源于同一文化母体的回鹘分支,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导致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后来又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对维吾尔族服饰民俗文化中图案、色彩、工艺、禁忌、传说等的解读,可以发现寓含在其中最基本的生态语境,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艺术品不仅具有特殊地位,还具有生命的形式和内容。维吾尔人把对自然的独特理解通过服饰表现出来。为服饰注入了深层的精神生命。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敬畏产生了维吾尔族服饰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汉维“一量多物”是人类意象图式范畴化和类比推理的结果,意象图式是基础,范畴化和类比推理是手段。论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探析汉维量词“一量多物”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舞蹈是中华艺术园中一朵异域奇葩。艰苦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赋予了它不断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的高贵气质;横贯东西,连通西域、中原的“丝绸之路”,赋予了它贴近生活、世俗化、大众化的现实品质;宗教的推动以及几朝王公、贵族、商贾中的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大师的收集、整合、提高,使得维吾尔舞蹈具有了高度艺术品格的贵族气质和极富现实生命力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