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定位】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 ,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 ,内容隐晦 ,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 ,进而理解课文。【切入】1 .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 :对于鲁迅 ,你了解多少呢 ?简要为我们介绍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 ,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 ?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2.
别小看标点符号只是几个圈点,可到了鲁迅这位语言大师手里却是灵活机变,出神入化,不似语言,胜似语言,使他的杂文语言锦上添花,臻于很高成就,焕发出耀眼的艺术光彩。鲁迅杂文使用标点符号有些什么特色  相似文献   

3.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读罢这篇杂文,让我们掩卷沉思继而又拍案叫绝!文章的犀利深刻的思想、庄谐相宜的语言和纵横的笔姿让我们仿佛看到文学大师鲁迅的杂文风范. 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就引人读趣,《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一实一虚,充分体现出杂文"从实人手、以实论虚"的写法,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人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承传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从鲁迅的语言着手,分别从词语选择、语法活用、修辞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和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5.
<正>一、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之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何在?1.鲁迅和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彼此接近的通道。2.让中学生从鲁迅作品中领悟如何面对社会发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3.鲁迅是文学语言的大师,学习鲁迅的作品就是学习大师的语言。二、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专题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教师的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学生身上。尽管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以上的意义与价值,可学生未必认可。学生们未必读得懂鲁迅,即使读得懂,也未必喜欢鲁迅的风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形象化"的基本文体特征是议论的"曲张力";逻辑判断同审美判断统一、使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融合是鲁迅杂文的基本思维方式;比喻、趣味、主情、言志、想象等玉成和强化了杂文的"诗"性;鲁迅杂文的主要美学风格是"力之美"、冷峻、凝重、含蓄等;语言同这些艺术追求相统一;与外国作家和同时代作家比较显示出鲁迅杂文的独特艺术价值;现代传媒和特殊的文化环境与杂文的文体、艺术特点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杂文这种文体,人们的认识至今还是含糊不清的.新近教学鲁迅的杂文,突有发现,觉得大师许多被称为杂文的文章,其实应该不能算是杂文,而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驳论文. 就拿他著名的《"友邦惊诧"论》来说,其实就是一篇标准的驳论文.该文开头第一段就摆出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的诬蔑,即敌论.其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是敌论的论据;"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则是敌论的论点.一看就知,这是驳论文写作中的"树靶子"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第二个基本成分是文艺性。讨论这一问题, 许多杂文分析参考资料,只谈到形象性和典型性,从语言上谈到炼话和反语,再从手法和语言上谈到讽刺和幽默。有些把形象等问题只看作比喻性质,起论据和论证方面的作用。如果是这个样,那么,鲁迅杂文变成一部分是非文艺因素的直接逻辑表述,一部分是文艺性论述和证明,两者怎么可能浑为一体?这一节先从整体上考察一篇文章中的文艺性因素,然后考察一下杂文中的形象性表现诸种形态,进而侧重讨论形象性等因素在杂文中所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著名杂文《文学和出汗》被重新选作语文教材是非常恰当的。学好这篇文章,有助于深入认识作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巨人的鲁迅,有助子深入学习鲁迅精神及其光辉的杂文艺术。怎样才能教好这篇文章呢?根据过去的体会和当前实际,我有几点设想。一、讲清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被称为“左联十年”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是现代杂文大师。冯雪峰曾说瞿秋白的杂文可以和鲁迅的杂文相比拟,又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光芒”。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瞿秋自的杂文创作和理论主张,对巩固、扩展、丰富和壮大鲁迅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传统,起了重大的作用。人们在论述瞿秋白的杂文时,大多局限于他在一九三一九三三年之间的杂文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取《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Ⅺ,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本人,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学习高中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高中的现代文这一块,比较难教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是鲁迅一生战斗业绩的光辉记录,是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里,从初从二开始,差不多每册都选入了鲁迅的杂文,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杂文的教学,那么,我们就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鲁迅的光辉思想和伟大人格,受到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鲁迅使用祖国语言的杰出才能,受到鲁迅文风的春风化雨般的熏陶。鲁迅的杂文有一系列的特点,它们形成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风格和不朽价值。我们讲授鲁迅的杂文,应该从这些特点出发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冯雪峰 ) ,它既不同于记叙文 ,也不同于议论文 ,所以碰到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的鲁迅杂文 ,到底要归属何种文体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着实成为教学的一大困惑。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致使鲁迅的杂文仅仅只能用作单元教学重点的“例文”来处理。例如教材把《拿来主义》与《荷塘月色》放置在同一单元 ,其教学重点就是联系语境揣摩语言。这其实就是将原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鲁迅杂文 ,限制在揣摩语言这一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的一种片面的教学。而“鲁迅杂文的最显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正>难道鲁迅的杂文就真的如此可怕?为什么学生阅读觉得无从入手?其实,采取恰当的方法,找到突破口,就不用害怕"周树人"。一、从写作背景入手,找到"投枪"所向的"敌人"鲁迅曾说:"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杂文是匕首、投枪,总是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充满战斗性。因此,读鲁迅的杂文要指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明确这把"匕首"所投向的"敌人"是谁,那么读起来就有的放矢了。《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初中阶段需要精读的唯一的驳论文,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泼辣、犀利、有力,批判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虽然九年级的同学已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但大部分学生都视鲁迅的文章为难啃的骨头,尤其本文是鲁迅先生早在70年前写的杂文,在理解上存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邵燕祥 《科技文萃》2005,(3):180-181
林贤治一篇文章谈散文精神,涉及我的写作.其中有许多我当不起的推许,也有许多引起我深思的见解.比如他说,鲁迅写杂文用的是奴隶的语言,我写杂文用的是公民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但是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逻辑学教学实践,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若干逻辑知识,冷静细致地分析了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在批驳梁实秋文学人性论中的几个逻辑问题,指出该文的逻辑说服力是不强的。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驳倒。  相似文献   

20.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