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谤乃是道德本体论,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释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3.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以下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仁爱忠恕的道义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儒学的普适价值与现代发展;儒学的推广与践行;儒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现代转向;儒学的当代复兴与意义。学者一致认为,儒学必将在21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渊源较早 ,在颛顼以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先民就有明显的“神人交通”观念 ;“绝地天通”以后 ,神人交通观念便过渡为以神化王权为实质的“天王合一”观念 ;至春秋时期 ,天王合一观念在天人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又逐渐为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所取代 ,其间老子和孔子起了重大作用。老子从天道观的正面奠定了哲学天人合一观的宇宙论基础 ,孔子从人道观的侧面奠定了哲学天人合一观的人生论基调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文化,其所展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是“天人合一”观对现存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催生科学的“天人合一”现的文化因子;发展科学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天人合一”观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不仅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天人又是合一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性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分论,“礼法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他由“天人之分”起始,最终走向“天人合一”,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古代有唯心的与唯物的两种“天人合一”观,武术以唯物的“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也吸收了唯心的“天人合一”观中的某些有用成分,表现在形神兼备、德功并重、身气双练、内外自然、阴阳相济、招式仿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文章通过对“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的分析,探索“天人合一”观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主流中的组成部分。荀子与《中庸》、孟子在天人合一思想上只有言说语境及维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生命观主要包括人我观、天人观和自我观,其核心观念在于“和谐”。就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来说,儒学生命观能够起到启示作用;而在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儒学生命观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艾曙光 《留学生》2011,(5):39-39
儒学传统核心价值归纳起来即:“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正诚规格”“修齐治平”的道德观;“仁者以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责任。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源泉和根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构建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对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观的辨析、梳理、阐发落笔,进而在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和探讨东方“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最后集中于对作为天人合一生态艺术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对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观的辨析、梳理、阐发落笔,进而在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和探讨东方“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最后集中于对作为天人合一生态艺术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已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宋代学者把对“天地万物的根源”,“道德声名的根源”和“天人关系”的解释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完成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以天命思想和天人合一为中心的新确立的哲学就是新儒学。本文的主题就是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的对于天的观点,还有特别是在新儒学中关于从宇宙的秩序和运行原理开始如何推论人类的道德价值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