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装置可用来制取和收集氯气、二氧化氮气体、一氧化碳气体、氯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等有毒气体。若要制取氯气:往圆底烧瓶中加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课本(必修)(1996年秋)第一册第226页“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要求制取并收集一氧化氮.在学生实验中,必须将烧瓶中空气和氛的氧化物的混合物排尽后方可收集一氧化氮,排出的氮的氧化物污染实验室空气,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进达到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如下.操作方法是照图将一个气密性好并排尽空气的塑料包装袋扎在导气管上,用止水夹关闭通往收集装置的导管,发生装置中的氮氧化物和空气的混合物排人塑料袋中,待排尽后关闭通往塑料袋的止水央同时打开通往收集装置的止水夹开始收集NO气体…  相似文献   

3.
氯气性质实验仪的改进湖北省通城县教委教研室第一中学︵︶李凤桃吴冠雄高中教材第一章氯气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存在以下弊端:①收集氯气时,总有少量氯气逸散;②演示氯气性质(和Na、Cu、P反应)时有大量烟和氯气弥漫在教室,严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现改用封闭式装置...  相似文献   

4.
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气体制取和性质的典型实验,教材中氯气的制取是在烧瓶中加人大约10g MnO2,从滴液漏斗慢慢注入约40mL浓盐酸.缓缓加热制取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多余的氯气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种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氯气容易泄漏,并且多余的氯气不易被吸收完全,易污染环境.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1.先打开制氢气简易装置中胶皮导管上的弹簧夹C,锌跟稀硫酸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经检验纯净后,夹好弹簧夹C停止制氢气备用。 2.打开制氯气装置中的弹簧夹A,再打开分液漏斗的盖子,转动活塞使盐酸慢慢滴下跟高锰酸钾反应,待产生的氯气从导管中排出到接近蒸馏烧瓶颈的支管口时,立即制取氢气并点燃,将导管伸进蒸馏烧瓶颈内,管口氢气的火焰对着支管口氯气出口处,这时,氯气已从管口冒出,氢气的火焰即由淡蓝色变为苍白色,并有许多白雾产生。  相似文献   

6.
负压制氯气     
负压制氯气合肥二中(230022)陈世春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五点说明:(一)负压是依靠尾气出口接一抽气泵而造成的.(二)用高锰酸钾与8mol/L的盐酸反应制氯,可不需加热,以减少氯气的泄漏。(三)用蒸馏烧瓶代替传统的园底烧瓶,烧瓶橡皮塞可少打一个孔,以...  相似文献   

7.
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感到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实验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其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持续时间较短;其三,燃烧产生的苍白色火焰不易被学生观察到。本文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不仅实验现象好,弥补了原装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足,实现了实验过程的绿色化,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并能同时进行氯气和氯化氢的相关性质的实验。1实验过程a.实验准备。①收集满氯气于烧瓶中,用胶塞塞紧,倒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将一小段蜡烛在酒精灯上加热,部分融化后,将其固定在烧瓶的外壁上备用。②在盛水的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NO气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与空气完全隔绝。一般制取NO气体时往往选用烧瓶,但烧瓶和收集装置中的空气无法排尽。以至于反应产生的部分NO被氧化成N02而呈红棕色。无法制得纯净无色的NO气体。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必修本)第二册中,有“乙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按教材中的实验程序去操作,要进行两次组装配套,在塞橡皮塞那一瞬间,气体极易散到空气中;点燃实验时有大量微小炭粒在室内纷纷扬扬;加之乙炔气体中常含有H2S,PH3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对人体造成危害。再者,电石一次性投入,量少了不足以使实验圆满完成,量多了又浪费原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这样改进的。图1n棉团②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b.实验。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有孔匙内放3粒电石(约13g),将R伸进烧瓶并塞紧橡皮塞,让棉团与烧瓶支管口保…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中师及高中《化学》课本中 ,关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都采用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笔者认为 ,使用该装置制取氯气 ,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制取氯气时 ,不只是收集一瓶氯气 ,而往往要收集几瓶 ,如课本中有关氯气跟金属、氢气反应及氯气的漂白作用的演示实验 ,就需要几瓶氯气。当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之后 ,要换用另一个集气瓶收集 ,在这换瓶的时间间隔内 ,难免有氯气逸散出来 ,这样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对环境的污染。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可把图 1虚线内的装置 ,改换成图 2所示的装置。图 2 改装后的氯气收集装…  相似文献   

11.
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主要仪器是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在进行氯气的性质教学时,需要持续产生大量的氯气,若采用上述仪器组成的装置进行实验,随着反应的进行,烧瓶中水分渐多,加入的浓盐酸变稀,往往实验未结束,反应即已停止,中途需更换烧瓶中的药品,造成装置中的氯气大量逸出,污染环境;或实验已结束仍在产生氯气,反应无法控制。  相似文献   

12.
现有高中化学Cl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在实验的环保性、教育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必须作些改进和发展。本文介绍一种从实验的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教育性等方面来设计Cl2的制备与性质的演示实验。1Cl2的制备与收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a.原实验的缺陷:收集多瓶Cl2时,在换瓶的时间间隔内,有Cl2逸散出来,污染环境,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起了负面的影响。b.改进后的实验:收集一集气瓶Cl2,打开A夹子,关闭B夹子,换瓶时开B关A夹子;换好后,开A关B夹子,收集气体结束后,往烧瓶中加0.5mol.L…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是由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来决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初中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反应有两种情况,与此时应,有两类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如图1。该装置适用于反应物都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际上,所有有关固体反应物加热的反应都可采用这种装置,但有时要稍加改装。如课本中碱式碳酸铜的受热分解,用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等。使用这种装置制取气体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在固定试管时,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  相似文献   

14.
事先在一干燥圆底烧瓶中收集一瓶经干燥的氯气。 演示时先向学生展示集满氯气的烧瓶。为使瓶中气体的黄绿色显得更清楚,可在瓶后衬一白背景。然后,在瓶内用胶头滴管滴加1至2滴苯,塞上瓶塞,向学生展示尚无变化。再将  相似文献   

15.
一、有毒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实验时,若要收集多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装置,换瓶时难免有气体跑到空气中,这不仅浪费了气体,而且会影响实验者的健康。现以氯气为例,改进如下: 装置如图操作收集氯气时,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2、4,则氯气沿着橡皮管1的方向进入集气瓶甲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氯气通过橡皮管3进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被吸收。当需要调换另一只集气瓶时,先打开橡皮管2、4上的弹簧夹子,再夹住橡皮管1、3,让氯气充入集气瓶乙,同时用其它集气瓶换下集气瓶甲。若要收集多瓶气体,重复以上操作即可。二、红磷转化为白磷及红磷和白磷燃点的比较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实验步骤 1.在试管底部放置少量干燥的红磷,并固定在铁  相似文献   

16.
·实验预习·1.氧气的制取和氧气的性质.2.制取氧气的装置不能漏气.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气体?为什么?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完毕,停止加热时,应怎样操作?5.怎样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和材料: ·典型实验题例析· 例1某同学欲按图1所示装置制取氧气(所用药品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1)指出装置甲中两处明显的错误:①_.②_. (2)将改正后的装置甲与装置乙连接,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当集气瓶即将…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其他文献所介绍的实验方案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酯化反应实验。即:利用蒸馏烧瓶的支管替代长导管,发挥注射器密封性的优势收集所需溶液并防止其他气体的逸出,可有效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效果。新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效果明显的优点,同时利用新装置改进酯化反应实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一、苯和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演示实验苯和氯气在紫外光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简称六六六),是苯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讲述苯的这个化学性质时,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演示实验。用排气集气法在一个250—500毫升的烧瓶里收集氯气后,用铁夹将烧瓶夹住平放;再用带大橡皮球头的滴管或医用喉头喷雾器吸入数毫升苯,挤压球头,使苯成雾状喷入烧瓶,在太阳光下,即见瓶内白烟翻滚,反应现象十分明显,全班同学均可看到。反应完毕后,可在烧瓶内壁看到白色六六六晶体;揭开瓶盖,还可闻到六六六的特殊气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化学中,常用粉状MnO2和浓盐酸在烧瓶中加热制取氯气。这个实验必须用浓盐酸,而且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制得氯气。也可用KMnO4与盐酸,在不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