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扮演角色的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说唱台词,表演动作,完成故事情节而反映生活的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涵盖集体艺术和演员表演艺术,通过载歌载舞、唱、做、念、打俱全,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比如《白蛇传》一剧,是集文武戏一身,唱、做、念、打并存。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戏曲程式的运用,更是戏曲表演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戏曲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通过唱、念、做、舞(打)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还以生活为视角,从表演出发,创造出一系列堪称世界一绝的戏曲程式动作,贯穿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之中,以强化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人物性格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传统戏曲中最具魅力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手段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4.
魅力戏曲     
中国的战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随着历史的演化,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同时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职业化的演员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随着地方戏的发展,安徽、湖北等地的戏曲发展到了北京,在19世纪初形成了京剧。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的艺术家和民间演员都对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5.
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程式但戏曲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戏曲的形式美集中的表现在它的程式上。无论剧本创作、演员表演、音乐伴奏、人物造型以及道具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一定的规格和固定的程式。但是,如何正确使用程式合理编排程式动作,避免程式动作的僵化是当前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程式”并非一层不变的。一些新的程式足以鲜明地、艺术地很有力量的表现现代人物。  相似文献   

6.
目前戏曲艺术面临着尴尬的窘境。作为地县级的剧团更是面临着瘫痪局面。戏曲艺术究意怎么了?曾经大红大紫、观众如云的戏曲艺术,怎么也想不到会面临如今这种境况。有人抱怨是电视惹的祸,有人埋怨当代青年不懂戏曲艺术,有人说戏曲艺术已成明日黄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一句话,戏曲艺术没戏了,地县级剧团无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戏曲艺术,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歌唱和舞蹈。戏曲艺术把戏剧的写实内容和歌唱、舞蹈的形式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戏曲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它是再现艺术,但同时表现的因素也十分突出。戏曲艺术不但要忠实地再现生活,而且要在舞台形象中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戏曲艺术是再现中有表现。戏曲艺术不完全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戏曲是具有典型"虚拟化"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之一,同时也拥有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造型语言。因此,戏曲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在"剧"的叙事功能之上,还要强调"诗"的练达、抒情和意境,从而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人物及人物背后剧作者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代言体艺术。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念白、唱腔、戏曲音乐等听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戏校毕业至今,我演新编古装梆剧《秦香莲后传》中的秦香莲已有十八个春秋了。为了塑造好这一“青衣”角色,为了艺术上的追求,也为了不虚度戏曲演员的青春年华,我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付出了难以言表的辛劳汗水,更尝遍了酸甜苦辣。但是,这一角色的舞台形象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确是我莫大的欣慰。更可喜的是循序渐进的演练过程中,使我在增长专业知识和艺术技能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收益。  相似文献   

10.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曲表演中的许多程式化动作,均来源于日常生话的习惯性动作。 戏曲表演中的许多动作是将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加以提炼,附之以特定的艺术形式中,表述为戏曲的程式化语言,让观众一目了然,理解那些经过加工了的动作所表述的剧情含义,人们日常生话的口语:打圆场,实际上已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化动作反馈于日常生活语言。但戏曲舞台上的圆场已经与日常生活语言中的圆场有着不同的含义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诸因素,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所以中国戏曲又看作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仅仅是这样,中国的戏曲和西文的戏剧如歌剧、话剧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但实际上,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与西文的戏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包括风格在内的分野,便构成了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一部鲜活的话剧,不仅是靠剧情发展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在全剧排练到演出中导演与演员之间,也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只有摆正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导演和演员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创造好吸引观众的话剧。我团演出的话剧《风驰瑶岗》之所以获得中国戏剧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正是体现了由导演和演职人员合作创造成功。在长达几个月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也就是演员和导演调整、摆正合作中的矛盾磨合过程,虽然在排练的过程中二者在艺术观点上产生分岐,但是他们的创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我们的艺术创造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所以不断地解决矛盾,获得统一认识,就能够溶合在一起,创造出高水平的演出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演员和导演在参于剧本创造过程中,演员和导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一门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它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世界。戏曲中的人物,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生活中(历史的生活或现实的生活)引发出来的。然而,戏曲中的人并不等于生活中的人。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中的人则是演员运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夸张、虚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人类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另外两种也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综合融铸了中华民族自  相似文献   

14.
做为表演艺术的杂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后,已从最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形成为一种以技巧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这已是杂技发展的总趋势,形成无可争议的事实,成为杂技界朋友的共识。杂技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观众不断提高了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杂技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既是演员自身对客观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准确把握,也是审美观念推动的结果。 一场杂技表演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否触动观众心灵中的审美神经,打动观众的情感中  相似文献   

15.
我自1980年11月12日起从事文艺工作已21个年头了。二十余年的演员生活,既体会到作为演员的艰辛、又深感艰辛后获得观众认可的喜悦。梆剧《拾花布》参加二00三年全省文艺调演活动荣获“二等奖”即是二十多年文艺生涯中其中一例。每年的舞台演艺生活,我从跑龙套开始到演配角,主演,到走上领奖台领奖,感触颇深。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生、旦、净、丑,文武场面,灯  相似文献   

16.
从事戏曲化妆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对戏曲化妆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戏曲的脸谱,古代人物的装扮、造型、有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风格,用戏曲专用油彩勾画出各种人物脸谱,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人物的品性。白脸、红脸、花脸、各种谱脸,能体现出人物的忠贞、奸险、善良、丑恶等。脸谱象一幅图解,在叙说着历史人物,也在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用油彩化戏曲妆是中国戏曲的独有的风格,百年历史流传至今。演员们对用油彩化妆一直都存有异议,用油彩  相似文献   

17.
赵峰 《职业圈》2012,(27):106-106,112
“管理是一门科学.而领导则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修炼的是人性,就像演员一样,事事都要拿捏得非常恰当。把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和空间进行不断磨练.便产生了领导力,也就上升到了领导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戏曲的基本性质属于表现性艺术。戏曲艺术的个性及表演形式的特征,从戏曲剧本的文学形式上看,它是剧诗。从戏曲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看,它是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由于诗、歌、舞都是表现性艺术,因而戏曲是一种表现性戏剧。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张君秋先生诞生90周年,这位戏曲世家出身、后来成为中国京剧史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大师,他的艺术熏陶和启蒙,却是从河北梆子开始的。1990年,他在美国荣获终身艺术成就奖,并被林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河北梆子是清末民初时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许多京剧名家当年都学演过河北梆子。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是早期河北梆子优秀演员,在田际云(响九霄)创办的北京玉成班里唱青衣。她扮相俊秀,嗓音清脆,对观众颇有号召力。1917年北京报界举办坤伶竞选,她获得第五名,百代唱片公司为她所唱《算粮》《打渔藏舟》《金水桥》《桑园会》等戏灌制的…  相似文献   

20.
曾祥书 《生态文化》2006,(3):13-13,15
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拉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开始演绎。台上精彩纷呈、演员全情投入;台下屏声敛气,观众全神贯注。台上台下在现实与艺术之间默默地感受、回应、交流、共鸣,直至剧场里的每一个人都暂时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现在。这是话剧《青山常在》晋京演出所呈现给首都观众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