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先生的画,致虚极,守静笃,以山水桦树见长,承载人生砺练,发乎情、止乎礼而归于静。厚积而薄发,功力深厚。在珍稀的王乐知画作中,常见烟雾迷蒙,云雨晦明的清凉之景。画中的丛林、乱石、山花、野草,笔势硬劲如铁;峻峰、沟壑、溪流、瀑布。勾勒皴擦独特。“烟雨千峰拥髻鬟,忽看青嶂白云间”,“阴阳搁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恰如王先生画作的美感。他的画不但深得国画精髓,而且进入了创新的境界,自成体格。  相似文献   

2.
周沧米,浙江雁荡人,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 沧米传统功底深厚,造型写生能力扎实。早年从事人物画创作,渐入中年后,专攻山水画,气势磅格局雄奇。 80年代以来,他曾在北京、南京、杭州、济南、福州、台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深得各地同行和观者赞誉。著有《周沧米》画集与《沧米画牛》等专集。  相似文献   

3.
云虎 《生态文化》2009,(6):43-43
在画家群中,能书者有之,能画者也有之.而书画全能且达到很高境界者则不多,洪贵明则是这不多之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绘画艺术及书画交流活动成果引起了当今书画界、收藏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童树根这个朴实甚至略带几分泥土气息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并且连续三次参加由中国书协举办的高规格书法作品展览。早在十几年前,其恩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就对树根厚爱有加,认为他是一位勤奋踏实的青年。 “书为心画”,树根在书法学习上不慕虚名,不随人作计,他崇尚传统,取法高古,在扑朔迷离的当代书法热潮中始终站稳脚根。“揉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树根书路宽,真草隶篆无不涉猎,勤于用功,二十年孜孜以求,终成自家面目,特别是行草书作品融碑帖于一炉,清新典雅,流美多变,令人称道。  相似文献   

5.
梁建平,男,字云石,1963年生,陕西富平人。渭南市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院士。在工作之余,作诗画画,写字篆刻,但凡艺术的东西已渗透到他的生活情趣里,在韩城这块土地上把他的书画做的风声水起。"闲暇笔在手,何苦论高秋。持之以恒在,艺高自不忧。"梁建平对自己坚守书画之道的标准也定的很高。"刻薄书法挑剔画,心  相似文献   

6.
大书架     
《傅家宝书画集》傅家宝的草书,以字书心,大气磅礴,多次获国内外书法奖,受到赞誉,称其作品“变化莫测”、“下笔龙蛇”。他还善于画山水花鸟。曾遍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情结山川,师法造化,以自己之法写大千世界之神貌。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傅家宝书画集》以近40幅书法和绘画作品,表现了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意。该画册12开本,定价:(平装)25元;(精装)32元。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线的艺术,一画作为其基本艺术语言,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既是书法空间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宇宙本体的显现。一画起始表现形式极其简单纯粹,随着书写工具的更新,一画的形态和意蕴逐渐走向完备,一画之间的空间组合得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走向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木习 《文化交流》2010,(12):10-11
杜旭平从小就喜爱书法,牢记父辈“颜筋柳骨”之说,百练不厌地临摹颜柳帖,从小夯实了书法功底。后来他成了部队军官,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在书法的天地里奔驰不息。1991年转业到省级机关后,仍然乐此不疲,书法才华日渐显露,艺术风格日趋成熟。他博纳诸家之长,又融入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了气势沉雄、清冷道劲、溢满阳刚之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认识寺钟已经多年了。 认识寺钟的时候,他的胡子留得很长,属于画画一族的打扮;而今,他不仅胡子留得长,头发也留得长,时常在脑后梳出一把小辫。一般来说,头发长与画的长进应当是同步的。 认识寺钟的时候,他是一家大酒店的美工,工作职责是做宣传用的美术品,业余画画;而今,他算是职业画家了,生活收入也来自画画。画不长进,这是断然做不到的。 认识寺钟的时候,他画得比较具象,画面上的物象大都清晰可辨;而今,他画得抽象了,多为“印象”、“意象”之类,画面上物象的识别都需要花些功夫。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或许最能表明他的画在不断地长进。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公寓楼内,我拜访了山水画家张复泉先生。年届六旬的张先生为人豁达开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一走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我便看到四壁墙上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画案上还放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坐下后,张先生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里面都是他画的山水画的照片。他喜欢画大  相似文献   

11.
鉴赏书画要凭眼力,宋代的收藏爱好者却只重空名,一听说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立刻争相购买。耳闻代替了鉴赏,很是盲  相似文献   

12.
我与云鹤先生熟识,缘于他的书法,多年前我就很欣赏和叹服他的书法。在我看来,作为业余爱好者,很难有人象他那样惨淡经营,那样纯粹且具学者化。说他的艺术纯粹,是因为在当代“碑风忽啸”的流行风气下,他向往古典、不浮躁与张扬个性的品质里又多了些自觉意识与精神关怀。说他是学者型书家也不为过,前些年书坛不是提倡书法家学者化的立论吗?无外乎,是因为在当今书家遍地的氛围下,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书法技巧的演绎上,而忽视了书家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书法审美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3.
"双面画"发明人周璟擅长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草虫画,瘦金体书法也颇为传神。近年来,我曾与她多次参加书画活动,她给我的印象是含蓄、温和、有才气。我见她常常根据他人  相似文献   

14.
五杜甫咏画诗 (包括咏书法诗 )计有 2 1首。咏物往往是咏有生命的“画”,咏画则是咏经过心灵过滤、选择和升华的物。物—画—诗之间 ,存在着审美的直接间接之异以及幻觉的双重性。画作为总体意象有它的特殊性 ,所画可能是一物 ,所画也可能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画境可以是写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伙Jason今年回老家印第安纳波利斯过了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假期。他第一次成为杭州的文化使者,和妻子一起把杭州的书法"福"字带到美国,送到了警察局、消防队、超市、餐馆、小学等地。  相似文献   

17.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 ,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 0 0 2年 1 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书法与士人的生活风尚 ,书法世家与社会文化生态、属吏与书法、寒人之崛起与书法、道教佛教与书法关系等问题 ,还就产生书法形式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作了研究。六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无疑是一位色彩丰富的人物。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真正进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19.
或母子同堂、或夫妻同学、或三代同窗……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在这里,他们无须用语言交流,一切都可以通过绘画传达。提笔墨香映容颜,且蘸胭脂画牡丹,在愉悦的艺术熏陶与体验中,创作出数千幅以国画牡丹、山水、书法等为题材的中国书画作品,落笔生花,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腔诚挚和热情。这就是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宁波开放大学红牡丹学院)。交流社采用以"国花为媒"、中国书画英文国际教学及交流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教授了来自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位外籍人士,创造了让外籍人士两小时就可画出牡丹、爱上中国文化的"红牡丹模式"。本刊特邀该社创办人、社长姜红升为读者介绍他和他的外籍学生。  相似文献   

20.
闵贞是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家,字正斋,亦呼为“闵騃子”,江西南昌人。闵贞因画风奇拙多变,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人物画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史称其所作之罗汉像,几欲乱李公麟之真。 我所珍藏的《驱邪降福图》,为4尺整纸。这幅图一反闵贞的工细静逸风格,匠心独具地以书法入画,直笔钩勒,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钟馗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嫉恶如仇的个性。整幅画气势雄浑,用笔老健,堪称闵贞晚年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