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陕西安康山区退耕户的复耕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林静  黎洁 《资源科学》2013,35(12):2426-2433
退耕户在补偿期结束后是否会复耕的研究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陕西安康市5个区县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分析了退耕户家庭人口特征、生计状况以及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评价等;其次,构建了农户复耕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选取家庭粮食安全、退耕地特征以及区域特征等16个变量,对安康市5个区县1 120个退耕户的复耕意愿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是否会复耕并非仅取决于复耕前后成本-收益的简单分析,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家庭粮食安全水平;此外,户主年龄,尤其是退耕地特征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对退耕户的复耕决策有重要的影响。由此,保障农户家庭粮食安全,针对性地激励和扶持高复耕风险农户,引导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对降低农户复耕意愿、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朝辉 《资源科学》2018,40(7):1387-1396
退耕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退耕参与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1451户农户的调查,应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预置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过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出发,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户退耕参与风险感知、激发农户退耕参与意愿、优化退耕还林政策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等预置性因素、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等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等过程性因素、非农就业能力等外部性因素具有统计显著性;② 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认知水平、退耕配套政策、非农就业能力等变量对显著降低农户参与退耕的高风险感知或提升低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业自然生产弱质性、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变量对显著提高农户参与退耕高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③ 退耕政策认知水平、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键变量,也是降低农户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3.
退耕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退耕参与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1451户农户的调查,应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预置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过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出发,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户退耕参与风险感知、激发农户退耕参与意愿、优化退耕还林政策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等预置性因素、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等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等过程性因素、非农就业能力等外部性因素具有统计显著性;②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认知水平、退耕配套政策、非农就业能力等变量对显著降低农户参与退耕的高风险感知或提升低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业自然生产弱质性、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变量对显著提高农户参与退耕高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③退耕政策认知水平、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键变量,也是降低农户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4.
王昌海  温亚利  郝春旭  时鉴 《资源科学》2010,32(10):2028-2035
基于陕西长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124退耕户实地调研有效问卷,探讨了该区退耕户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退耕户参与退耕意愿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愿意后续退耕的比例略高于不愿意继续退耕的比例,其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退耕意愿高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在影响农户后续退耕意愿的诸因素中,退耕补贴所占收入比重、经济林的预期经济收益、后续技术指导以及农户的环保意识对退耕农户后续退耕意愿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巩固前期退耕成果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配方肥补贴统计数据,在考虑环境和政策因素下,通过四阶段DEA-Tobit模型测算补贴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和补贴地区优先序。研究结果表明:在Ⅰ、Ⅱ类区域补贴能够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而在Ⅲ、Ⅳ类区域补贴对技术效率影响不大;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八大区域技术效率排序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衡阳市酃湖乡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上,调查区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偏低,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决策的因子呈现整体一致、局部差异的特征;②不同类型农户的共同影响因子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出租和出售是主要的流转方式。流转政策认知程度低、乡土情结重与就业压力大是农户流转决策的主要障碍因子;③纯农业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受到年龄、劳动力投入量与自然灾害频率的影响。但该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最高,以出售为主要流转方式;一兼农业型与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影响因子一致,以出租为主要流转方式;二兼农业型农户影响因素最少,流转意愿最低,流转方式以出租和入股为主;纯非农业型农户流转决策受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人口数量影响较大,流转意愿最高,以出租和置换为主要流转方式。研究认为,尽管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核心问题还在于流转政策。政府应在农户自愿基础上,完善现有农户宅基地流转政策,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将有助于提高农户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7.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资源科学》2012,34(12):2234-2241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收购价格保护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农资价格调控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策是今后主要的政策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农户禀赋总量与分维水平,构建Probit模型探究农户禀赋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69.30%的受访农户倾向于选择直接补贴,30.70%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间接补贴;②农户禀赋总量水平显著影响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分维水平中农户的人力禀赋、经济禀赋和社会禀赋对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影响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健康状况、技术易得情况、农业收入占比、职业经历、邻居技术支持和网络安装情况,此外不同地区农户的选择意愿呈现一定的差异。对此,本文提出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应避免"一刀切",以此来提高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政策的精准化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340份被访农户作物保险购买状况的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了纯收入、保费补贴与逆向选择对农户参与作物保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纯收入、政府保费补贴与逆向选择均对农户参与作物保险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纯收入越高、政府保费补贴越高,农户作物保险参与意愿越强,保费支付意愿越高;相较于风险偏好类型农户,风险规避类型农户对作物保险保费的支付意愿较低,存在着逆向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高农户收入、加大保费补贴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任林静  黎洁 《资源科学》2018,40(8):1560-1571
退耕还林工程进入政策调整的新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能否瞄准多元政策目标是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一手调查的农户及地块数据,考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效益、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的瞄准成效,并进一步探究农户决策自主权在退耕瞄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基本能够瞄准生态效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地块,但并未瞄准贫困户的地块,尤其是在农户没有瞄准自主权的情况下,家庭经济贫困对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决策自主权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瞄准多元目标有积极作用,由农户自主瞄准的地块更具成本有效性和益贫性。因此,为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效率,实现成本有效性、益贫性等多元目标及成果的可持续性,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赋予农户更多决策自主权;改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瞄准方案与指标体系;完善退耕补偿方案,建立动态的、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农户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休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依托河北省293户样本,构建农户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休耕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通过多角度的验证,农户意愿视角下测定的休耕补偿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② 休耕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为7677.60元/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9962.40元/hm2;③ 回归分析表明在河北整村推进实施休耕的背景下,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被削弱,生产特征和农户对休耕补偿政策的认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生产特征中投入产出比过高是农户选择休耕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适当提高现行休耕补偿标准,休耕政策的推行应尊重农户意愿,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本研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出发探讨休耕补偿标准,是耕地休耕理论研究的新尝试,以期为完善休耕经济补偿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资源科学》2013,35(11):2266-2272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家庭生计资产评价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生计资产的视角,对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②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仅为24.66%,资产均衡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高于资产缺乏型农户;③宅基地属性、农户对住房满意度、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对资产缺乏型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资产均衡型农户流转意愿因素依次为宅基地属性、非农收入比例、宅基地财产经营性收入、家庭生计资产值。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允许宅基地有限度的流转,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开展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华  陆思璇 《资源科学》2018,40(4):698-706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于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主体,其风险认知与抗险能力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宅基地退出实践。基于江苏和安徽的109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的多重实证检验,考察农户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抗险能力方面是否存在个体的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的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农户抗险能力与退出意愿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倒U形特征,即一旦抗险能力的财富效应大于宅基地退出改革成本效应,抗险能力便从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另外,宅基地区位、宅基地利用类型、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户抗险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故此,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政策须关注不同特征农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风险认知的能力,同时健全农户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提高农户的抗险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宅基地的区位类型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诸如差别化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4.
周翼虎  方婷婷  李丽 《资源科学》2021,43(1):148-160
引导农民有序退出宅基地是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AM-TPB)框架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模型,重点解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在宅基地退出时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探讨人地关系差异对农户决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受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3种因素影响,行为态度是影响各地区农户意愿的直接因素,且在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强;②感知有用性通过直接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为中介的间接影响两种路径对各地区农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且在较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强;③感知易用性分别以行为态度和感知有用性为中介变量,对农户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但在各地区的影响效应均较弱;④人地关系差异导致较发达地区农户对宅基地换城镇安置房存在排斥,次发达地区农户则更倾向于在原村落获得安置房继续生活,而欠发达地区农户对“以房换房”的补偿方式均表示接受。基于此,应根据地区差异,从重视思想引导、优先就地安置和提升补偿方式灵活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15.
蔡荣  马旺林  郭晓东 《资源科学》2014,36(12):2594-2603
本文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出发,以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水渠改造为例,利用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分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受访农户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的不足40%,大多数农户对该项集体行动不具有任何形式的参与意愿。研究表明:水资源稀缺程度高、灌溉面积大、所在群体宗族结构同质、能够获得统一灌溉服务的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意愿较强,而所在群体非农就业户数占比高、粮食售价与最低收购价落差大、非耕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高的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意愿则较低;此外,渠道质量、成员户数、受教育程度、务农人数等变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本文分析结论具有重要政策含义:1通过推进耕地流转扶持种粮大户发展;2积极发展农村社区灌溉服务组织;3粮食收购环节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到位;4建立专门的政策扶持机制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可  张俊飚  田云 《资源科学》2013,35(3):627-637
本文利用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①73.4%的农户愿意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付费;②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按贡献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性别、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价值认同、农业收入所占比、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有益于农村发展的价值认同、农业经济规模、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和环境知识了解程度;③不同性别、不同农业收入所占比、不同环境知识、不同心理感知等限定条件下,影响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因素具有异质性:男性更加注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农业收入所占比“一般”的农户,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但这种影响受环境知识水平限制;对环境状况评价“较好”的农户更为重视对现有环境的维护.  相似文献   

17.
马爱慧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3,35(10):2061-2066
耕地生态补偿的主要相关利益主体对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反应,是未来中国设计耕地保护政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本文选用湖北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远城区361份市民和383份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从选择实验法视角,分析城乡居民对于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与肥力、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支付成本4项保护属性及所组合方案政策的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研究表明: ①城乡居民对除货币属性外的耕地保护属性的偏好与接受意愿存在差异,居民对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与肥力,关注较少的是耕地面积;②所有耕地保护属性组成的7个方案中,最优方案的支付意愿最高,意味着居民期待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与肥力和周边的景观与生态环境都得以改善;③城乡居民之间偏好与意愿存在着差异,这与社会经济背景,区域环境质量与文化程度有较强相关性.因此,以提高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的耕地保护政策,是未来耕地保护政策设计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浙、皖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军  朱利群  陈利根  李群 《资源科学》2016,38(6):1099-1108
为了系统地研究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合理政策建议,本文以小农经济制度理性假说为理论基础,通过Logit模型的建立,构建了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模型,对苏浙皖三省473个农户样本的秸秆资源处理行为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禁烧补助以及农户对秸秆焚烧认知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主要受禁烧政策执行力度、家庭生活能源情况、秸秆还田意愿和还田技术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继续实行秸秆禁烧政策,并加强对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的知识宣传;其次,要加大对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扶持制度;最后,要通过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