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说:“没有对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亦极力呼吁注重情感教育,并将情商的高低列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结合实践,我认为非常重要。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言之有情“言之有情”即教师的语言要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转化学生的心灵。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都应在爱  相似文献   

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爱的原则1.平等性——爱的“底线”。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平等的方式和平等的情感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佩老师、感谢老师。如是,教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就能变“要我学习”、“机车”就能飞驰。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以真挚的爱心铸造和谐的情感。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 ,而情感犹如一根纽带把师生连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加强教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教师、学生没有情感的投入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学 ,初学英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就很容易产生再次感受相同情感的冲击 ,这就是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前提是教师真挚的爱。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和爱 ,…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他们日益个性化,需要更加真切、深入的关注和接触。这就决定了情感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情感失衡;情感沟通方法运用单一、内容不能贴近学生实际;部分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缺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沟通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沟通的素养,运用情感沟通时要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师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的情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者应该有大爱,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惟其如此,才能务实成功教育的基石,铸就人民教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这种互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像无水之池,总是空虚。儒家的德育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德育,"仁爱"思想在儒家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德育也应该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有益养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这种"爱的互动"决定了德育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取得成效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爱的本质是给予”。教师热爱学生是天职,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性质与特点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离开了“热爱”,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师的爱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古今中外,所有的阶级在教育上的代表人物都重视“爱”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父母爱的逐级延伸,是更高层次的,对学生是个动力,也是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一个重要源泉,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9.
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情感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情感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儿童文学往往偏重于认知目标,即儿童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情感教育,存在着情感教育的缺失。实现情感教育就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环节,培养儿童爱的情感、美的情感、快乐的情感,让儿童在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他们把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通过中外古今的优秀名篇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文章的美感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1.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之爱博大深厚,其核心是教师如何关爱学生。即教师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这是教师的神圣责任,也是师德之灵魂。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相似文献   

12.
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学就难有成效,班级也很难管理好。一个好的班主任要懂得用自己的情来感召班级,用自己的爱来温暖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鲁迅曾经说过,“创造,总植根于爱”。如果学生的笔端满含激情,文辞就如泉水汩汩流淌,反之,犹如死水一潭。学生不喜欢习作,对习作没兴趣,害怕习作,对习作畏之如虎,实则就是对习作没有情感。  相似文献   

14.
培育爱心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在新时期,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爱的教育存在许多缺失:只知道享受爱而不知道奉献爱;片面强调对学习的热爱而忽视对其它方面的热爱;缺少爱的锻炼活动。青少年爱心的缺失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实效性的重要根源。加强爱心培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培育爱心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其次,建立教育大场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爱的教育合力;遵循情感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做起,逐步养成“大爱”的品质;提供体验爱的机会,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发展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教育既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人格、情感以及思维等内容。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指点~([1]),其就能快速体会出化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从而运用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化学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从内心拒绝学习化学知识,既无法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化学情感。所以,化学教师为了提高情感教育的渗透效果,首应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情感教育;其次,教师还应在教学时,从精神层次以及教学能力两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忧患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 ,理应致力于受教育者的理智与情感的同步协调。然而 ,我们的教育往往偏重于理性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情感的投注 ,使得受教育者陷于人格分裂的境地 ,使得人在教育中失落 ,爱在教育中淡漠 ,信仰在教育中散失。要还教育以本色 ,使教育真正达成塑造人的生命和灵魂的神圣使命 ,必得使教育回归感性的生命、回归爱的滋养、回归永恒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双向情感交流,是班级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的最好的调节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者具备一颗爱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用炽热的激情,把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灵的土壤上,让它发芽、开花;用爱的甘露滋润学生心灵的心田,扬起树立美好理想的风帆。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鲁迅曾经说过,“创造,总植根于爱”。如果学生的笔端满含激情,文辞就如泉水汩汩流淌,反之,犹如死水一潭。学生不喜欢习作,对习作没兴趣,害怕习作,对习作畏之如虎,实则就是对习作没有情感。古人云:“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的情感,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能少了感情,语文教学更和情字息息相关,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应发挥学科优势,把握住情感要素,激活学生情感细胞,促使学生们准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手法,细致表达自己的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下面就从情感教育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着手,探讨几点渗透的策略,促进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虽然提了很多年,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性的教育研究先后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应该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视情感;注重科学,忽视道德与人格。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举个简单例子,按常理说,师生之情是逐渐深厚的,可长期以来有个怪现象:许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疏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