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雪芳 《海南教育》2014,(18):82-82
1.一所学校正校长喜欢教育,副校长喜欢教育,这所学校不优秀才怪呢! 2.什么果树结出什么果子。一个不是一棵桃树的孩子,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让他结出个大、味甜的桃子来。真是太荒唐了。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什么?》每到一所学校,我首先关注的是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树人"的事业。一所没有大树的学校,一所不见草木葱茏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我总是凝望校园里的树挺拔伟岸的身形,在一阵阵疾风暴雨中相互扶持的身躯,在蓝天下相互守望的姿态;我总是喜欢想象,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在校园林  相似文献   

3.
<正>这几天微信上在盛传一个新东方老师的演讲视频——《教育的意义》。在当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确实需要追问: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教育工作者要追求什么?对于这一追问,广文中学正在用实践作出自己的回应。广文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6年开始创办初中。新创办的初中学校从一开始就从教育的本源入手,确立了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的愿景目标。因为只有学生喜欢,才有内在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中,惩罚多是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我调查班级的42位同学,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一位同学表示她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惩罚.不过,对于他们所受的惩罚,有人感激,有人讨厌.读读他们作为当事人所感受的惩罚,对于我们做教师的了解什么是学生们"喜欢"的惩罚,什么是学生们"不喜欢"的惩罚,一定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金沙小学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同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能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不断地发现、改进、创造,是金沙小学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源泉。2016年金秋的金沙小学,校园里静静地发生着某种让人欣喜的变化。学生们的课堂上迎来了不同的"新"教师面孔;教师们的课堂中,涌现了更多不同个性的  相似文献   

6.
<正>越来越感受到,办好一所学校,实现教育的理想境界,必须依靠教师。无论学校提出什么主张,回归也好,创新也罢,都要依靠教师。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崇"情怀""担当""原创性"这三个词。这是由于当时还不热行"核心素养",只是感觉到"情怀""担当""原创性"是师生最重要的品行。这些年,我们提出并一直践行着"诗性教育",那什么样的教师是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是关键。1.身正为范,"以德立教"铸师德之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对一名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中,惩罚多是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我调查班级的42位同学,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一位同学表示她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惩罚。不过,对于他们所受的惩罚,有人感激,有人讨厌。读读他们作为当事人所感受的惩罚,对于我们做教师的了解什么是学生们"喜欢"的惩罚,什么是学生们"不喜欢"的惩罚,一定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在一次校长论坛上,在谈到网络问题时,一位校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来自于网络。许多孩子对于学校和他们的课堂没有什么感情,反而对网吧趋之若鹜;许多孩子不喜欢现行的教学,反而对网络中的各种游戏"心向往之";许多孩子对教师提不起兴趣,反而喜欢与网络中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人"情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常常会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她曾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这应是中小学教育的本义和功能。国家督学李希贵曾说:"所谓的新学校,则更多的是依据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教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他们在学校里能健康成长。"基于此,我校确立了"让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架构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从八个层面的实施幸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李希贵在《人民教育》2014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不少教育同行眼中,教育国际化只是那些大都市学校的事,至于其他那些地理位置不佳、办学条件尚差的学校,还是免谈什么国际化为好。从根本上说,教育国际化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它  相似文献   

12.
朱全中 《教育》2011,(18):26-27
<正>学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亦是教师学问研究与增长之所依。不做学问,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能力永远只能处于低水平状态,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位提升也就不可能得以真正实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是一句被普遍认可的现代教育箴言,其中,"研"就可以理解为做学问。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新学校,年轻的学校,自然拥有了一批相对年轻的班主任们,当年轻教师"遇见"班主任,他们对做班主任有什么看法呢?笔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一、"什么都丢给班主任"这是年轻教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堪称对班主任工作之"苦"的基本概括。做一个班主任,意味着你要比其他教师早至少20  相似文献   

14.
教研,是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性活动.教研活动,应该在教中研,在研中教.若只教不研或只研不实践,那么,只能说它是无效教研、形式教研,是教研"荒漠化"的表现.目前,许多学校存在无效教研、形式教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进步伐. 一、选对选好"领研人" 形式教研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缺少真正有教研能力的领头人.目前,绝大多数主抓教学的学校领导,或多或少存在着教研意识及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不及有些普通教师教研水平的情况,有些领导甚至"打肿脸充胖子",不虚心听取教师的教研建议,认为自己是抓教学的领导,搞什么、怎么搞,比普通教师懂得多、清楚得很.这种教学业务上的"形式干部",严重地阻碍了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学校要想通过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来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就必须配备一个能真正主持教研活动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15.
有这么一个故事,中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的家长对放学回家的孩子所问的第一句话:中国家长:"今天在学校里乖不乖啊?"以色列家长:"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今日重读,感触颇多.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古往今来,关于"问题"的观点早已有之.古人所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就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  相似文献   

16.
美丽如斯     
<正>巴尔扎克说:"一个人,应该永远渴求美。"那么,一个教师,渴求的应该是怎样的美呢?从王敏身上,就能找到答案。我与王敏共事多年,从乡村小学到城镇直属学校,从普通教师到学校行政,一路相伴,是朋友,似姐妹。这么多年来,她在教育之路上一直孜孜砣砣、上下求索……"田野"里的美丽生长"现在让我选,我还会选择当教师。我天生喜欢做教师,喜欢孩子,喜欢讲台。"王敏说。因为喜欢,工作中总能看到她明媚的笑容;也因为喜欢,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湘乡市湘铝示范学校(以下简称"湘铝示范学校")是湘乡市城区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课改之前,这所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落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在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以小学一年级作为新课改的龙头,精选教师成立课改实验小组,以此推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大力倡导全体教师"不做新课改的守望者,要做新课改的实施者",组织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讨与课程改革,切实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相似文献   

18.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就用什么方法计算"一度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句时髦话语.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课标提倡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相似文献   

19.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但围绕这一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端倪不清,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需求也不再向以往传统.本论文以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就中职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中职学生喜欢的教师、中职学生希望从教学中得到什么及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期望等问题,进行经验性讨论.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日参加了一次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所观摩学校的教师听课记录本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学校的听课记录本都是统一印制的,都印有"评课标准"、"记分办法"之类的文字,打开这些听课记录本,细看教师们的听课记录,嘿,全都是"有板有眼",什么"共提问多少次"、"提了些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真是"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课堂过程中的一切无一遗漏都记在了本子上,记录本简直就成了"摄像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