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4.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言意兼得,本本分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言意兼得,实实在在投入朗读指导;言意兼得,清清楚楚明白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基于本体,讲求学科教学效益,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是当下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指导下,“语文本体”具有以下四点基本内涵:“语文之本”体现在对“语言本身”的重视与掌握;体现在对“言语形式”的特别关注与学习;体现在对“言语技能”的着力培养与发展;体现在对“言语智慧(言语情思)”的悉心揣摩与领会。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得意忘言”与“意言分离”的两大误区,提出“意言兼顾”、“意言融合”的基本策略及“借文学言”、“据言会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思想内容,又要聚焦语言形式。"言意兼得"是本色语文的必然,它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目标追求。在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寻找"语文味"的材料,可以抓住生字的文化内涵,寻找词语的内在规律,推敲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其次,教师要进行巧妙设计,烹调"语文味"的佳肴,可以采用对比、想象、诵读、仿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意"有余,"言"不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教师需要追求言意兼得,为学生打造出真正精彩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随"言"而行,随"意"而飞。  相似文献   

11.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一、在品析词语中实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广西教育》2014,(29):100-100
正"言意兼得"之"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及内在言语素材,它是文本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言意兼得"就是要通过深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有效言语因素,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运用组块,以利于迁移运用。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特有的言语形式,形成自觉探索实践思想指导行为,进而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16.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共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式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相似文献   

18.
语言理解与运用,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急需提高的语文素养。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言意兼得"有利于提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教学路径、设计语言实践等方面探索言意兼得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咬定“语言”不放松。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言语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