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贺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出是教育家,与冯友兰、牟宗三、张君劢、梁漱溟等人同为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之“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对介绍西方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这样的文化修养和学术经历,使贺麟的教育思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乏人类现代文明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贺麟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从哲学意义的视角寻求文化体用关系的形上本原,分析论证文化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体用合一"的文化观及实现体用合一的原则,并从实效性的角度制定出对待西方文化的指针。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以接续传统儒学“道统”的方式整合西学以寻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作为舶来品的“法治”自然进入新儒家们的思考疆域,其中贺麟对法治关注尤甚.从“体用兼赅”、“儒表法里”出发,结合贺麟对其所处时代的法治期许,辅以其法治类型演化说,可以一窥新儒家们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法治图景想象,而深度挖掘新儒家法治思想的合理内涵亦对当下中国法治思想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贺麟与钱穆     
贺麟与钱穆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皆怀有“温情与敬意”.贺麟从哲学的层面为儒学复兴寻找思想资源,钱穆“在史实中求史识”,从历史发展中为国家、民族不亡寻找证据和答案.他们的治学领域、为学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在各自的人生中书写了辉煌.  相似文献   

5.
中西学术界探讨"文化"的定义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化包含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面,但以价值观念为其核心构成。文化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我们的法律和政治体制。套用贺麟先生的文化体用观,文化之与法律,也是体和用的关系,文化是体,法律是用。体用割裂,文化与法律不能相谐,则文化必然失化,法律也必然失律。故欲探讨法律之现代化,不能不深究法律背后之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贺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体"与"用"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现代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现代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学"的环节出发,利用"体用"思想对学生和课程进行"体用"定位。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学习方法解构为"母方法"和"子方法",阐述二者的涵义以及与"体用"的关系,同时对学习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最后对"体用"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林语堂的名掩盖了其作为一位颇有创获的思想家尤其是新道家的重要角色。事实上,林语堂使道家思想成为了体用不二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他超越了一个学家的化视野,将道家思想作为理解与构建20世纪中国之自然观、政治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精神资源,藉此开掘出一种有效回应西方挑激下的20世纪现实问题的新道体与新道用,其作为“新道家”的品格是相当突出的。  相似文献   

11.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公认的大家,方克立先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求厘清现代新儒学发展线索,全面把握其丰厚内涵。方先生不仅发起现代新儒学研究思潮、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发表综论现代新儒学文章,还对现代新儒家进行深刻细致的个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透视方先生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王以悟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心学家,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但由于生长于理学名区,其思想中也有传统理学的因素。他以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了北方长期株守程朱理学的僵化局面,同时又以传统理学的躬行诚敬补救王学末流之虚妄,在北方王学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思想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主张为文要“清顺自然”,“平淡不流于鄙俗,典雅不涉于古僻”,反对一味掉书袋和食洋不化。对于林语堂的写作观以往研究者鲜有问津。该文从白话入文、言文一致和文白贯通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林语堂中西合璧的写作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熊十力,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还是在思想路向的确定上都深受王船山其人其学的影响.船山思想既引导他参加革命,又促使他从革命转向“革心”,决志学术;而在学术上,则促使他最终由佛归儒,并以继承“船山之志”、发挥船山精神为终身职志.梳理王船山对熊十力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熊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亦可显示船山学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代新安理学家陈栎治学唯"朱"是归,治经以《尚书》为重;本之于《大学》的修养论;博洽群经、网络百氏,为新安学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后世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是20世纪“融合中西”艺术家的代表,他的静物画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晚期一直到他去逝(除去文革蒙冤入狱外),从没有间断过,静物画的探索历程很好的体现了他探索中国画改革之路的轨迹。然而,由于林风眠的静物画作品大多不签署日期,致使许多收录林风眠静物画作品的画册,在断代方面出现了混乱与讹误。依据林风眠静物画的内质与风格面貌特征,分为四个时期四种风格面貌,从而为林风眠静物画的师承渊源、风格演变以及有争议性作品的断代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思想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很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倡导直觉高于理性,他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梁漱溟吸收、延用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直觉看作是沟通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通道。用“直觉”来阐释孔子“仁”学,为其现代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牛耀锋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10-11,14
杨时师承二程,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首先他明确"天理"的概念范畴,其次在理气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次发微了"理一分殊"思想,对朱熹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