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袁珂一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大师,出其余绪以研究神话,竟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国神话的开山祖。他在1929年出版的《神话杂论》和《中国神话研究ABC》(现均收人1981年百花文艺社出版的《神话研究》中,后者更名为《中国神话研...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姚小鸥 《寻根》2004,(2):34-37
《周易》本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占筮书。自从孔子作《易传》以来,学者又相继挖掘出其中深湛的哲学内涵。至于人们留意到《周易》中的古歌,是较晚近的事情了。对《周易》古歌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一研究拓展了《周易》研究的领域,扩充了先秦诗学研究的范围,对《易》学和《诗》学两个重要领域的研究都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等文章是鲁迅1907年所作,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当时鲁迅以平和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考察。针对要打破人类诞生的各种神话,还人以自然面目,为人类平等做理论上的铺垫,鲁迅撰写了《人之历史》,叙述了西方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发现。为了打开国人在科学领域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莉 《世界文化》2014,(12):6-7
<正>2013年的孔子学院大会闭幕式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做了《我心中的孔夫子》的讲演,他提到了他所想象的孔子,是睿智又活泼幽默的。而作家杨绛心目中的孔子可能更贴近大众的感受——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传道授业的师者。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孔子在国人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并蓬勃发展起来,10年来数以万计的孔子"传"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为世界各地传递着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7.
孔子举贤思想琐议刘献琛在孔子的政治学说里,“举贤才”(《论语·子路》,下引该书只注篇名)的主张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思想中没有个人迷信的色彩。即便他最尊崇的圣贤,也从不美化为全智全能的超人。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  相似文献   

8.
刘咸炘《医喻》《左右》《同异》《流风》是一组分析中国儒学发展得失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是在横观偏正,纵究源流,站在明统知类,建中立极,综贯老子、孔子的学术宗旨的基础之上,拯救中国学术各趋极端,往而不返而开出的一剂药方。刘咸炘整合老、孔,发展与提升了儒学发展现代转型的新境界。他期待中国儒学史从非左即右、往而不返、争斗不息、别有所图的邪路上回归老子、孔子的太古之道。刘咸炘坚守先秦儒学的中观理想,对中国真正的自本自根的中国文化具有坚定的信仰。刘咸炘认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包荒含弘,任天圆道,返本开新,才是中国儒学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正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那么子夏问孔子的是《诗经》中的哪句诗呢?它有什么含义呢?孔子是如何解答的呢?孔子的解答又给  相似文献   

10.
简论巴蜀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论巴蜀神话袁珂,岳珍编者按:袁珂先生是我国著名神话研究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顾问。今年是袁珂先生从事神话研究50周年及80寿辰并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本刊特发表他与学生岳珍合写的《巴蜀神话》的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以表祝...  相似文献   

11.
蒙培元 《寻根》2003,(6):16-20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先生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胡祖尧文)这真是一个远见卓识。这不是因为他说了孔子的好话,能激发中国人的“自尊心”,而是因为,他看到当前人类的问题所在,从文化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孔子的智慧?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从根源上说,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文化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则是“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独特的智慧,正是从孔子开始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3.
赵娜 《华夏文化》2009,(4):16-17
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孔子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的游晚者,更离不开这一重要工具。《论语》多记载孔子的言行,所以《论语》可以大致反映出孔子对“言”态度、理解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古代文献《庄子》、《史记》等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孔子誉老子为“龙”,老子比孔子为“凤”。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真实与否,历来争论不休,难有定论。我们姑且悬置这一聚讼纷坛的问题。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里,龙、风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会说老子乘“青牛”出关,青牛又表达了神仙家的什么观念。我们尝试着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解读。一、孔子誉老子为龙《史记·老子列传》说孔子问礼干老子,归去之后,谓弟子曰:“乌,吾知其能飞;鱼,否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  相似文献   

15.
去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孔子诞辰255O周年纪念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请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9月6日,在首都博物馆所在地─—北京国子监孔庙内,举行了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中华孔子学会共同推出的“纪念孔子文化活动周”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幕式,有与《北京广播电视报》合作的“孔子与儒学”有奖知识奖赛,亦有《中国日报·北京周末》与首都博物馆合办面向外籍在华人士的“拜谒北京孔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幼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立志报国。“及长,尝为委氏吏”,负责管理仓库;“尝为司职吏”,帮别人管理牧场。其后“为中都宰”,主持一县政务,时仅“一年”,便政绩卓著,成为“四方皆则之”的榜样。正因为这样,他便由“中都宰”升为主管建筑工程的“司空”,后又再升为掌管刑罚的“大司寇”,直至“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摄行相事”,即同时代理宰相职务。而且,孔子“与闻国政三月”,便在国家与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做出显…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与学生商讨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所说的话,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的学生,集中他学生们各自留传下来的记录,不分时间先后和问题的性质,汇集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书。  相似文献   

18.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9.
家族的寻根     
家族的寻根□荣敬本最近,我和荣氏家族的宗亲一起编写了一本《梁溪荣氏家族史》。由此,我想到了关于家族寻根的几个问题。一、寻根的意义荣氏家族有史可查的始祖是荣子祺。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是一位教书先生,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是,他笃信儒学,重视家族的...  相似文献   

20.
巫瑞书 《寻根》2003,(2):48-51
陶潜《桃花源记》中化用的“秦人古洞”传说故事里面,蕴藏着内容更古老、文化层次更深的一种神话传说,即与盘瓠神话相关联的“千家峒”传说故事。先后载于《风俗通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搜神记》的盘瓠神话,叙述了“蛮夷”祖先盘瓠立功受赐及其后裔繁衍的故事,是独具特色的“蛮夷”祖先神话。结合本题,值得注意的有三点:其一,盘瓠得高辛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盘瓠选择高山绝岭、荒无人烟的旷野之地栖息、繁殖,以致其后裔“好入山壑,不乐平旷”。这些均开后世“千家峒”(或“桃花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