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2.
昔读<史记>,感叹项羽英伟盖世,却败于一无赖刘邦之手;今教人读<鸿门宴>,想出个让学生成刘邦之事,做项羽之人的折中结论.午夜梦回,刘邦、项羽似乎永不模糊的形象始终推抹不去!……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发表了曹玉龙和李小菲两位先生合写的<〈鸿门宴〉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一文.文章写道: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无冕之王,是失败的真英雄,虽有些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但其胸怀坦荡不是常人能比的,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让项羽位居'世家'之列".  相似文献   

5.
<正>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是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  相似文献   

7.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8.
历来人们都试图从项羽这个角度来解释鸿门宴"樊哙闯帐"的情节合理性,李怡安老师认为项羽不杀樊哙是由于英雄惜英雄(参见<语文学习>2005.3<英雄惜英雄>一文),也是在这个大的阐释背景下衍生的观点,但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史记>中人物传记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鸿门宴>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叙述者从人物对话、心理神态描写等方面入手,展示全知视角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充分表现了人物传记中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论项羽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读书应该是快乐的.怎么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呢?我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幽览胜". 教<鸿门宴>很多遍了.以往分析到樊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的评价几乎是异口同声:智勇双全.樊哙的忠勇,<史记>一些篇章中多有载述,不言而喻;但樊哙的智谋,似乎只有鸿门宴闯帐时对项羽仓促间说的那番话称得上精彩,竟将天生神勇的霸王都说得"无有以应"了.不过,再次备课时我发现樊哙的那番话好耳熟,--与项伯夜访时刘邦对他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易!这是为什么?司马迁一支笔,本善腾挪跌宕,如此不避重复,有意还是无意?  相似文献   

13.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一节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节选,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十分严谨,文字传神,人物呼之欲出。在楚汉双方人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中,能发现文中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一、主帅刘邦、项羽的对比刘邦、项羽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上溯到他们起事之前。他们看见秦始皇出游,(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记·项羽  相似文献   

16.
《史记》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传记中。具体地说有两点:一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一是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下面以高中教材《项羽本纪》的节选《鸿门宴》为例,分析《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传统的成王败寇的观念,人们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口诛笔伐。本文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宗法关系,以及《史记》的写作方法互见法等角度对《鸿门宴》中的项羽作一重新解读和客观评价,以此探讨其身上凸显的英雄本色。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