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他在1929年上海出版的《基督教年鉴》上发表的《今日中国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的口号。之后在1935年,针对折衷主义的“中国本位主义”论者,发表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陈序经全盘西化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而其“全盘西化”论尤遭贬斥。最近李振霞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胡适”一章中对胡氏“全盘西化”论进行了辨析,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胡适的思想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他一生都把实用主义作为自己思考一切问题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虽然走进了死胡同,但却留下了一些值得反刍的思想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黄燕群 《红领巾》2005,(2):28-30,6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论陈序经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把西方文化当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标本,把全盘西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以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去裁量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复杂的文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偏颇、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蒋梦麟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贡献。从大清王朝的末代秀才到留美博士,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他鼓吹西化,曾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但又并非全盘西化派,也曾主张中西学两者融合,寻求互补等;在教育上,他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现代教育基本体制的确立,用心良苦;他崇拜杜威,倡导实用教育等新思想;他还倡导节育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新潮理念。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成语巨典》堪称一部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成语类语文工具书。但是该词典选收词条有失察,失当之处。如其所收“洗手革面”既非历史上沿用下来的成语,也不是新出现的所谓现代成语,更不是“洗心革面”的异体,变体,仿拟或翻造,因此该词典收入“洗手革面”,既违背其编写宗旨,也给读者造成不良影响,实属误收,应在再版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9.
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先进的思想启蒙者提出了"中体西用"等看待和应对东西方文化间巨大冲突策略和方法.从社会改革、文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层面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和合性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发展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