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要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叫做临界状态。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临界状态前后,系统服从不同的规律,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如光学中的“临界角”、超导现象中的“临界温度”、静摩擦现象中的“最大静摩擦力”等等。在中学物理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界条件、挖掘出临界值,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几种常见的临界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归纳出分析临界条件的几种常见途径,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要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 ,叫做临界状态 .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临界状态前后 ,系统服从不同的规律 ,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 .如光学中折射现象的“临界角”、超导现象中的“临界温度”、核反应中的“临界体积”、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静摩擦现象中的最大静摩擦力等 .在中学物理中像这样明确指出的临界值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但在高考题中常常是不明确的提出临界值而又必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临界条件、挖掘出临界值 ,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对如何找出临界条件进行了认…  相似文献   

3.
物理系统(或质点)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叫临界状态.发生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临界状态前后,系统(或质点)遵守着不同的规律,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高中物理教材中明确提出的“临界温度”、“临界角”、“临界体积”都是例子. 从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形来看,明确指出的临界值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这几年高考题中常出现的临界值问题,常常是不明确提出临界值而又必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挖掘临界值,才能求解的问题,这是为了拉开差距,有利于选拔人才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种物理过程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状态时存在着分界点的现象,这个分界点常称为临界点,这种现象也就称为临界现象.物理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各式各样的,有数量的增减,有程度上的区别,有规模的不同,也有性质上的飞跃等.临界状态正是物质及其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黄宽宽 《教学考试》2023,(22):43-48
<正>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作临界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叫作临界值。临界状态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都要发生改变,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状态的确定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临界状态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突变或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这种状态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在动量和能量相结合的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临界状态,“速度相等”是此类问题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处理此类问题,通常要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原因是物理科目除了概念、定理、定律等纷繁复杂外,更主要的是物理题目寓意深刻、模型多样、情境复杂、运动状态多变,致使学生看后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在求解物理问题时,能够把握好临界状态,就能轻松破解题意,使问题迎刃而解。这里所说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所谓临界状态是指当物体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它既有前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又具有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物理中大量而广泛存在着临界问题.所谓临界问题是指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解答临界问题时,就是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学习找规律计算能够使学生感受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因此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学习活动中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一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即为临界状态,相应的物理量的值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3.
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初中物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临界问题,在解答临界问题时,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4.
尹雄杰 《物理教师》2001,22(5):14-15
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特别是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之间转换过程中的“突变”问题,感到难以理解.若能用数学图像对它们之间转换的物理过程表达出来加以研究,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两种摩擦力及其转换过程中的“突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电动势总足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因而使导体(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能发生突变,即电流表现出“惯性”.所以,只要抓住流过导体中的电流不能发生突变这一特征,就能解决有关自感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是中学物理力学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一些复杂问题中,摩擦力是否存在,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等问题的考题很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因此,摩擦力也就成了各地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并且摩擦力的“突变”问题常有出现,且类型多,特别是静摩擦力随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其大小与方向均有可能变化的情况对应于物理过程的转变及临界状态的分析。以下笔者就摩擦力的四类常见“突变”问题各举一例,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的必修1中匀变速运动规律、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中部涉及到临界和极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运动现象上阐述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匀速转动状态;从动力学的角度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对于刚体转动力矩为零).依据实际场景将平衡分为“固定型”平衡、动态平衡和临界状态的平衡三种.  相似文献   

19.
突变理论是以拓扑学、奇点理论为工具,对不连续现象做定性研究的新兴数学分支;介绍了突变理论的数学基础和突变种类。同时,应用突变理论,对中医学领域中“正”与“邪”的突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突变理论在西方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一、对文言词语的准确判断1.掌握文言虚词的规律。如“之”字,它的规律藏在它的特定位置中,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意义与用法;“盖、夫、其”等虚词若在句首,则应考虑是否有实义;“于”只作介词,其义取决于所引出的内容等等。同时,要注意文言虚词中的三类特殊现象。一是兼词,主要有“诸、焉、盍”;二是连用,如“其可怪也欤?”要注意连用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侧重点;三是复音,如“然则”“已而”“虽然”“以及”“何况”等,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也有部分多义现象,如“于是”“所以”等。2.重视文言实词的推义方法。①根据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