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成功,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有一层深厚的文化背景,此即他所称之为“入世苦行”的“新教伦理”。他指出,加尔文派的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念在行为和制度层面上的渗透和实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促使了西方近代化经济的繁荣。而他在《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通过对儒家和清教派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走向现代化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的价值系统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精神的“沙漠化”,企望“回归”东方寻找新的伦理道德资源。在“东亚经济奇迹”中,儒家伦理产生了一种间接效应,而非因果关系。在儒家伦理和文化的精神依托上,不可能造就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奇迹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相似文献   

4.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同兵  邹林珊 《培训与研究》2006,23(5):63-64,82
以现代化的理性、入世视角解读太虚的传统净土批评,可知中国净土信仰从明代的出世神秘主义的救赎言路,经清同治、光绪间的禁欲主义趋向,在民国时期到达现代转化的临界点。唯其尚期命终往生、宗本儒家伦理,未能与佛教类似“天职”的观念相应。中国净土信仰仍需建设理性、入世的现代伦理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业伦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富于民族特征和中国魅力的商业精神。中国现代商业伦理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周易》重视阴阳变化和革新精神,孕育着现代管理哲学;《论语》中对于“仁义”和“义利”的阐发塑造了诚信的商业品格;《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对于现代商业活动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商业伦理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中国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无论是新禅宗还是受新禅宗影响的新儒家都不再把"出世法"和"世间法"截然分开,"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入世精神成为唐宋以后中国宗教伦理的核心。江南地区不仅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工商文化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地区;而江南工商文化精神的形成正是受到佛教入世伦理的深刻影响。江南工商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工商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勤俭"、"诚信"、"忍辱"等成为江南商人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入世”问题的论证,仅从经济意义上比较其利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伦理、法律等意义上进行权衡。从伦理的视角审视,“入世”对中国来说也是利大于弊,这为中国“入世”提供了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成功,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有一层深厚的文化背景,此即他所称之为"入世苦行"的"新教伦理".他指出,加尔文派的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念在行为和制度层面上的渗透和实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促使了西方近代化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