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败仗》是美国当代作家韦尔蒂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韦尔蒂所选择的主体外部零聚焦与局部内聚焦相结合的叙事模式以及以直接引语展开故事的方式使该作品充满了客观性、戏剧化的效果。由此,可以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韦尔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败仗》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最后一部优秀的‘南方小说’",也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具有话剧体风格的小说。韦尔蒂在这部作品中把每一个人物都看作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人,充分展示他们灵魂的对话性,并通过其中有着多重象征意义的能指、自白等方式来表达作品的既带有喜剧精神又包含着悲剧意味的双声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自从《金苹果》发表以来,尤多拉.韦尔蒂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都为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誉。此外运用丰富的意象也是该书的艺术特色之一。韦尔蒂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与神话故事相融合,加深了审美的愉悦,支撑并体现作品的主题。本文拟通过《金苹果》一书来探索韦尔蒂对意象的运用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同属于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人物,福克纳和韦尔蒂虽然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力图表现战后南方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位女性形象和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受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影响,南方作家总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构建出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南方神话"。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第二代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在她的最后一部作品《乐观者的女儿》中描写了女儿劳雷尔由沉溺于过去的神话到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过程,消解了"南方神话",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和解。  相似文献   

6.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认为是"美国民族纪念碑",是首位在世时作品入选"美国文库"的作家。她对经历剧烈社会变化的南方家庭生活和社区矛盾给予了深深的关切。本文聚焦《绿帘》中的"外来者",研究传统文化在尤多拉·韦尔蒂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韦尔蒂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分析黑人男性外来者的身份构建过程,揭示出不同时期的外来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身份构建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尤多拉·韦尔蒂关注南方社会、南方文化,正确审视和对待南方文化,最终重构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的新南方。  相似文献   

7.
美国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生长在南方,作品多以美国南部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居住在密西西比河边小镇的人们的生活,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学的发言人之一。与其它南方作家不同,没有背负历史的仇恨,也不为荣光的失去而哀挽,韦尔蒂以一个平静中立的眼光看待南方的现在与未来。家庭是韦尔蒂小说的重要主题,通过婚丧嫁娶等家庭生活的细节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简单的家庭为复杂社会的缩影,韦尔蒂表示对南方的关注,在时代变迁下家庭所受到的挑战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尢多拉.韦尔蒂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及其他故事》中的几部短篇故事,反映了动荡变迁的时代中普通人承受的巨大精神撞击,形象地刻画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压迫。  相似文献   

9.
朱新颜 《现代语文》2010,(5):125-126
本文通过分析《三角洲婚礼》中的人物罗拉·麦克雷文的年龄和身份,洞悉韦尔蒂设定故事背景时间和地方的用意,破解韦尔蒂给美国南方人和读者传递的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文霞 《林区教学》2014,(10):40-41
小说《我为什么住在邮局》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重要作品之一。文中的女主人公对父权制度的反抗,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的强烈愿望,以及小说中瓷器园镇邮局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小说《我为什么住在邮局》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女性形象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女性形象在男性笔下形成两种极端,不是天使就是恶魔,即"好"女人和"疯"女人.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批评家正在超越关于女性形象好坏的区分.美国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的《乐观者的女儿》,发表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时期,富于激进的女性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介于传统"好"女人与极端"疯"女人之间的第三形象寻求.  相似文献   

12.
诸多名家更多关注英雄人物的命运,然尤多拉·韦尔蒂以独特的视角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运用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功能相对应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与主位结构分析其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可以深刻地感受小人物们的生活和命运以及造成她们贫穷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更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哨声》为模板,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叙述视角的转换、人物话语思想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格式三方面简析短篇小说《哨声》,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体会作者对美国南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美国小说家韦尔蒂的短篇小说《笛声》从文体学与修辞学的角度作了分析,探讨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结构,词汇、语法特征,段落安排手法及修辞格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最受欢迎和重视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主题和风格独树一帜,其影响超越了南方文学的地域性,使她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她笔下小人物的悲喜剧,正是动荡不安的南方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集《绿帘》的分析,阐述韦尔蒂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美国作家尤多拉.韦尔蒂采用一系列的叙事手法使全文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未知点。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叙事策略,读者的解读潜能得以拓展,在阅读中自觉为文本建构多层意义,从而体会叙事结构中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Thank Goodness the Goose is Here examines Eudora Welty's only children's book, The Shoe Bird, and suggests that this text uses animal characters to explore women's authorship. Gloria the goose, whose character has been seen as stereotyped and silly, represents, in my reading, the inventive and courageous aspects of women's authorship, while Arturo, the methodical and precise parrot demonstrates that writing as a woman calls for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in new ways even if this means ignoring established rules of language use. Drawing on Hélène Cixous's work with the l'écriture féminine, this article locates in Gloria evidence of the creativity and fortitude required to write as a woman in cultures where written language has conventionally been seen as the domain of men.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Shoe Bird plays with common Welty themes of memory, extinction, and entrapment to emphasize Gloria's inventive use of language to redefine the space of the shoe store and 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 birds. Connections are also drawn between Gloria the goose and creative women who emerge in some of Welty's texts for adults. Although reviewers and critics have not extensively examined The Shoe Bird, this text provides rich commentary about how women can use language to change their wor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